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雨谈》创刊于1943年4月的上海沦陷区,主编为柳雨生,是一份以刊载散文为主的综合性文学期刊。它在上海沦陷区存在的两年多时期内,遵循远离政治现实而追求纯文学的办刊宗旨,描述平常家庭婚恋生活,关注沦陷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它对考察沦陷时期上海的文学环境以及普通市民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风雨谈》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述《风雨谈》的基本概貌,包括创办前后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和相关文学状况;其次介绍了《风雨谈》的刊物性质、办刊宗旨、知名度及影响力,以及《风雨谈》作家群及创作心态等。最后介绍了《风雨谈》和《古今》的比较。
第二部分分析《风雨谈》中的文学与时代。首先,由于时局的动荡加上文人自身身份的不明朗,当时的文人大多不再执着于追求高雅的艺术和探讨一些终极的问题,转而开始关注战争中呈现出的平凡与永恒,如对日常生活意识的现实认同,对婚恋爱情亲情的刻画等。其次,在恶劣的时局环境下,《风雨谈》虽标明远离政治,但文本中却常见人们采用各种方式发表对生存现状的不满及对社会百态的感叹,从而使得《风雨谈》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再次,从《风雨谈》中的诸多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对家园缺失与追寻以及沦陷与坚守两个方面入手。力求在具体入微的历史现场还原《风雨谈》的本来面貌。
第三部分探讨《风雨谈》的个性特色。主要从风格、手法、语言三方面分析《风雨谈》的个性特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以及受文人们心态的影响,《风雨谈》总体上呈现出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风格,作家们多善于寄自己的艺术情怀于精巧的手法,并在语言上追求唯美化。
第四部分评析《风雨谈》的文学价值。《风雨谈》作家体裁的兼容并蓄和内容风格的包罗万象丰富了沦陷区文学发展,提供了夹缝中谋求文学多元化的范例。另外《风雨谈》不但记录了沦陷区部分文人的思想动态,而且还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众生的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学意义。
《风雨谈》作为上海沦陷区众多文学刊物之一,本文并无意夸大其对上海沦陷区文学的代表性作用。《风雨谈》进入本文研究视野的原因在于,它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其刊物性质为上海沦陷区文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这就为重现上海沦陷区文化状况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文学现象的研究,由部分到整体,从而促使沦陷区文学研究得以继续完善并不断地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