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海岸带-陆架区近20万年来沉积物年代学与沉积环境演化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第四纪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剧烈,大规模的海侵–海退过程在中国东部海岸带–陆架区形成了以海相与陆相交替出现为特征的沉积地层,并记录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化信息。目前中国东部陆架及海岸带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大多数研究其时间尺度集中在全新世以来。由于可靠测年数据较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地层对比的不足,使全新世以前(尤其是100~40 ka)的地层其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较为薄弱,阻碍了我们对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历史和末次冰消期以来海平面上升在陆架区的沉积记录的认识。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国东部海岸带–陆架区的9个钻孔的岩性和有孔虫等特征,并以光释光测年(Optical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为主,结合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年代对每个钻孔分别建立了可靠的年代框架。同时,本文对浙江近岸泥质区的23个柱状样进行210Pb年代学分析,得到了该区域的现代沉积速率分布特征。基于上述9个钻孔的岩性特征与年代学框架,并与已搜集的研究区内其他研究程度较高的钻孔资料进行地层对比,本文对中国东部海岸带–陆架区近20万年以来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环境演化进行了划分与探讨。钻孔测年数据表明,25 ka以来的AMS 14C年龄和OSL年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当超过25 ka(尤其是40 ka)后,AMS 14C年龄趋向饱和,而OSL年龄(尤其是长石OSL年龄)仍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在沉积动力较为复杂的地区(如扬子浅滩地区),AMS 14C年代序列容易出现年代倒置现象,而OSL年代序列更为符合地层层序律,表明了OSL在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地层测年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各钻孔的岩性特征与年代学框架表明:MIS 7~MIS 6期间,浙江沿岸地区从陆到海方向以河流沉积环境到潮坪和浅海沉积环境为主,南黄海西部陆架和江苏海岸带地区主要为陆相和潮坪相地层(远岸区沉积了较厚的浅海相地层),渤海地区在该时期受海侵影响程度较弱,以河流沉积环境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流沉积环境为主;MIS 5时期,研究区内普遍发育海相沉积,但其发育时间并不同步,且各钻孔的沉积记录有所不同,出现滨岸–潮坪相、浅海相和河流相地层的波动;MIS4时期全球海平面下降,海水退出中国东部陆架区,此时河流相地层发育;MIS 3早期,海水再次入侵陆架区,但此次海侵强度较小,渤海海岸带发育滨岸–潮坪沉积,此时南黄海西南部由于大量河流沉积物的输入,发育三角洲沉积;MIS 3中晚期至MIS 2时期,研究区内河流相地层发育,同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沉积地层间断;MIS 1至今,气候变暖,海平面以阶段式上升为特征,此时研究区内自海向陆发生沉积环境的转变,由陆相逐渐过渡为海相沉积环境,并发育了潮流沙脊和沿岸泥质体等沉积体系。通过与前人研究资料进行对比,本文有以下几点认识:(1)渤海西岸第二海相层形成于MIS 3早期,该时期的海平面高度在-26.8~-19.87 m之间。(2)11.5 ka以来,扬子浅滩地区从河口湾环境转变为受潮汐影响的陆架环境,并发育潮流沙脊持续至约7.0 ka。(3)浙江沿岸泥质区多个柱状样的现代沉积速率分析,结合表层沉积物粒度和水体环境要素分布特征,揭示了该区上升流的沉积记录,为泥质体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其他文献
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和田玉是我国近期出现的具有一定开采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种,主要颜色有白、灰白、浅绿、暗绿、浅黄色和黑色等,以及市场特称的“花斑玉”品种。本文对该矿区所产和田玉样品进行了现场考察、样品采集、肉眼鉴别、宝石学性质、显微结构特征、光谱学特征、矿物组成以及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应用了宝石学常规测试、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等现代技术
黄铁矿是砂岩型铀矿床中最常见的还原介质之一,对铀具有吸附与还原作用,可有效记录铀成矿的地球化学过程。因此,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分析对于阐明铀富集机理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砂岩中黄铁矿复杂的发育特征缺少系统性调查研究,且不同地区地质背景的差异导致了黄铁矿多元化的成因机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赋存于直罗组中的古砂岩型铀矿床,黄铁矿分布广泛,与铀矿物紧密共生,为其多阶段形成过程与演化规律的研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理论及技术的日益发展,描述油气藏地质环境、成藏因素、含油层位等特征的各类地质资料迅速积累,且体量不断增大,给资料管理和信息化服务带来挑战。油气领域的资料种类繁多,其中多数为是非结构化数据如调查报告、生产记录和研究文献等,多以文档形式管理,可供查询的文档特征不多且缺少知识描述与关联。仅通过关键词匹配和粗粒度主题相似查找,无法快速精准地从繁杂的资料中获取信息,很难满足海量地质文本的知识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的重心也已由简单的构造成像转向更加复杂的岩性反演,如何获得地下精细的介质参数模型(如速度、密度、各向异性参数等)已成为目前勘探地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主要有两种途径来获得地下宽波数介质参数,第一种主要包括叠前深度偏移(PSDM)、偏移速度建模和振幅分析方法(如AVO/AVA)三大部分;第二种是全波形反演(FWI)方法。这两种途径都试图得到地下全(宽)波数的参数模型,然
白云-荔湾深水区位于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上,具有高热流背景、发育三套烃源岩、多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无机CO2运聚到储层中的特点,特殊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变形过程决定了其油气成藏规律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在洋-陆转换成盆动力学背景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火成岩多期活动与烃源岩生烃的地球化学示踪系统分析,探究其含烃热流体性质与来源、充注期次与时间,重点研究晚期烃气对先期油藏的气洗作用和高温无机CO2对油气藏的改造
银是人类早期就已知并加以利用的贵金属材料之一。在工业领域,银是智能电子、绿色能源(如光伏)和现代通信(如5G)设备的重要材料。在民生领域,其在医疗大健康、可穿戴、首饰行业应用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9年全球银年产量31821吨,工业用银需求占52%。中国白银年开采量为全球的十分之一(3443吨),但仅国内工业用银(3773吨)就已占全球工业用银四分之一,且已超过国内年开采量。作为不可再生
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仍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加强深部找矿、拓展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是我国今后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广西有很多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矿产资源,在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密切相关。目前广西已发
滨海湿地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其自身有着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环境,其单位面积碳累积通量比陆地生态系统高数十倍以上,是重要的蓝碳碳汇资源。然而,滨海湿地在地貌单元上通常处于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和人类活动最强烈的地带。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该生态系统碳汇演化方向和程度是碳循环研究的国际科技前沿和重点攻关命题。在滨海湿地环境中,土壤微生物是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了解增温背景下滨海湿地微生物群落响应及其对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探讨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和壳幔相互作用等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造山带是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岩浆活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在造山带中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对造山带中花岗岩的成因详尽的研究对于反演其深部地壳物质组成和性质、岩浆形成机制,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花岗岩及其共生的中基性岩或暗色包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形成过程
罗甸软玉矿产在贫Mg的二叠系四大寨组二段灰岩与硅质岩地层中,其品质优良,接近于新疆和田玉。然而,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宝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等方面,对影响玉矿成矿的地质因素少有涉及,其成矿元素Mg的来源众说纷纭,矿床成因类型仍未确定,成矿机理还有待阐述。本论文对制约成矿的地层化学成分、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系统研究,以揭示其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机理,为发现更多优质的罗甸玉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