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进入大气的气溶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大气气溶胶也对人类生活产生较大影响,除了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气溶胶还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气溶胶能够通过和云相结合再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它的强度能抵消较大部分的温室气体所带来的增暖效应,因此针对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对于未来气候的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气候辐射强迫估计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估计的难点在于该过程涉及到各个不同尺度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物理过程,动力过程及辐射过程之间的相互反馈。总的说来气溶胶和云的相互作用大致上包含的过程为,一次气溶胶以及气溶胶前体物的排放,到云凝结核的形成,再影响云的云水含量、光学厚度等特性,到最终影响云辐射强迫这些的物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用dlnX/dlnY这样的关系来描述一个因子对另一个因子的影响或者响应程度。这些因子对应的即包括了云凝结核(CCN)和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云滴数浓度和CCN的关系,云量和云滴数浓度的关系,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数浓度的关系,云辐射强迫和云光学厚度的关系。模式之间由于对同一物理过程采用不同方案进行描述所产生的误差叫做结构误差。对于模式结构误差的分析能够有助于分析和理解当前气候模式中对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模拟,并且有利于提高模式表现。我们通过对全球气候模式中气溶胶-云相互作用中每个过程的结构误差分析发现,当前的气候模式中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每个过程模拟的结构误差均较大,并没有某一个过程特别突出。因此对于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在当前气候模式中的模拟,还需要具体到不同云类型,或区域上进行研究,比如在动力背景分型下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研究。气溶胶分布,降水和云的形成和分布以及动力学反馈都和其所在的动力学背景有所关联,而很少有工作系统性的分析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与动力学背景的关系。本工作通过全球气候模式中的月平均500hPa垂直气压速度,对流层低层静力稳定度(LTS)以及大尺度地表降水速率来定义动力学背景,运用多个全球气候模式来研究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在不同动力学背景下的特征,其中以气溶胶的云生命周期效应为研究重点,即云水含量(LWP)对云凝结核浓度(CCN)变化的响应程度。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气溶胶云生命周期效应在动力学背景分型之后不同模式之间显示出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即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尤其在强大尺度上升运动(ω500<-25 hPa day-1)区域以及强大尺度下沉运动(ω500>-25 hPa day-1)区域,也即低云区域最为显著。气溶胶的间接短波辐射效应也在动力学背景分型下展示出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气溶胶短波辐射强迫在上升区的强度与其在下沉区的强度接近,这说明在研究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时上升区和层积云所在的下沉区也同等重要。进一步我们还发现月平均高降水(>0.1mm day-1)的区域对于气溶胶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占了大多数(从64%到100%之间)。我们的结果发现在全球气候模式中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虽然在全球平均值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当分解到不同动力学背景分型上时,模式之间的不确定性非常显著,这说明了用动力学背景分型方法来研究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的可行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