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巩固治疗后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矫正视力达1.0且已巩固治疗3年的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43例,记录其性别、初治年龄、首次矫正视力达1.0年龄、首次矫正视力达1.0的治疗时间、弱视程度、有无遮盖治疗、是否为单眼弱视。同视机测定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觉,按照存在、不存在,分别记为“有”、“无”。颜少明立体视觉图测定近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分“有”(≤800″)、“无”(>800″),其中“有”按照近立体视锐度≤60″、100″~200″、400″~800″分为中心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记录首次矫正视力达1.0及巩固治疗3年后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远、近立体视例数,比较首次矫正视力达1.0与巩固治疗3年后同时视觉、融合功能及远、近立体视有无差异,分析影响巩固治疗3年后双眼视觉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1.巩固治疗3年与首次矫正视力达1.0三级视功能比较:巩固治疗3年后同时视觉、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觉均好于首次矫正视力达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1,13.315,6.810,P均<0.05),而近立体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1.049,P>0.05),但不同近立体视锐度在首次矫正视力达1.0及巩固治疗3年后均有差异(Z=-8.258、-9.564,P均<0.05)。远立体视恢复好于近立体视,两者比较不管是在首次矫正视力达1.0,还是在巩固治疗3年后均有差异(x~2=8.709,41.833,P均<0.05)。2.巩固治疗3年后三级视功能影响因素分析:(1)影响同时视觉恢复因素:同时视觉与患儿初治年龄、首次矫正视力达1.0的治疗时间及首次矫正视力达1.0年龄(Z=-4.784、-4.894,x~2=14.39,P均<0.05)均相关,而与弱视程度、患儿性别、有无遮盖及是否为单眼弱视(Z=-0.73,x~2=0.343、0.608、0.447,P均>0.05)无相关性;(2)影响融合恢复因素:融合功能与患儿初治年龄、首次矫正视力达1.0的治疗时间及首次矫正视力达1.0年龄(Z=-5.948、-5.394,x~2=33.46,P均<0.05)均相关,而与弱视程度、患儿性别、有无遮盖及是否为单眼弱视(Z=-0.66,x~2=2.652、0.042、0.061,P均>0.05)无相关性;(3)影响远立体视恢复因素:远立体视与患儿初治年龄、首次矫正视力达1.0的治疗时间及首次矫正视力达1.0年龄(Z=-4.679、-4.424,x~2=32.229,P均<0.05)均相关,而与弱视程度、患儿性别、有无遮盖及是否为单眼弱视(Z=-1.854,x~2=0.501、0.046、0.043,P均>0.05)无相关性;(4)影响近立体视恢复因素:近立体视与患儿初治年龄、首次矫正视力达1.0的治疗时间及首次矫正视力达1.0年龄(Z=-3.695、-3.083,x~2=32.763,P均<0.05)均相关,而与弱视程度、患儿性别、有无遮盖及是否为单眼弱视(Z=-0.840,x~2=2.546、0.026、0.136,P均>0.05)无相关性。结论:1.弱视患儿视力达正常后,双眼视觉仍处于恢复阶段,需巩固治疗。2.弱视巩固治疗3年后,初治年龄及首次矫正视力达1.0年龄愈小、所需治疗时间愈短,双眼视觉恢复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