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内蒙古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耕层土壤浅、犁底层厚,耕层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可持续生产能力降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及其配套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理化特性指标的测定及对比分析,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及其配套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质量提升的效果,并阐明其机制。为当地采取适宜秸秆还田措施改善和保护耕地土壤质量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土默川平原灌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的指标为速效磷。各处理土壤评价指数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深翻(DP)0.70>条深旋推茬清垄秸秆还田(SCR)0.63>免耕秸秆全量覆盖还田(NTR)0.56>条深旋(SC)0.55>免耕(NT)0.52>农户浅旋(RT)0.46>深松秸秆混拌还田(SSR)0.44>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DPR)0.40>深松(SS)0.34,深翻比对照RT 土壤质量提升52.17%。(2)SS、DP具有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作用,吐丝期效果明显,15-30cm 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RT降低8.55%、16.3%;土壤孔隙度比对照增加14.16%、27.00%,与其耦合的秸秆还田模式具有相同趋势。SC、SS、DP、NT及其对应的秸秆还田模式能显著提升玉米大喇叭口期0-10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NTR>SCR>SSR>DP>DPR>NT>SC>SS>RT。NTR使大口期0-20cm、20-40cm、40-60cm、80-100cm 比对照 RT 显著提高7.84%、8.31%、6.76%、7.17%。SS 和 DP处理能有效降低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吐丝期SS处理和DP处理比RT分别下降了25.83%和35.47%。DP处理能有效降低土壤固体比例,提升液体比例,使土壤三相比较其他耕作处理更能接近理想比值(2:1:1)。SSR、SCR处理同样具有协调耕层三相比的功能。(3)不同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影响。有机质含量SSR、DPR、SS、NT、DP 处理较对照 RT 分别提高了 37.35%、33.18%、32.82%、22.14%和4.37%。碱解氮含量SC、SS、DP、NT及其配套秸秆还田等处理均比对照RT增加,NT与NTR提升最为显著,分别提高了 165.16%、103.10%。速效钾含量除NT处理外,其余各耕作处理均高于RT处理,秸秆还田对速效钾积累效果明显;速效磷含量SC、NT、NTR、SCR、DP 处理对比 RT 分别显著提升了 95.39%,48.42%、54.73%、41.38%和 44.21%。(4)SS和SSR处理保肥能力明显提升,阳离子实际交换量较RT分别增加112.9%、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