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粪好氧堆肥氨氧化霉菌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hstia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养氨氧化作用是异养型的细菌或霉菌等将铵态氮或其他负三价氮氧化为羟胺、亚硝态氮或硝态氮的过程。作为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异养氨氧化作用对高有机物、高氮环境中的氮素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鸡粪等固体废弃物的好氧堆肥是高有机物、高氮的好氧体系,因其中的氨挥发致使氮素严重损失,影响堆肥肥效。在该体系中强化异养氨氧化,即将铵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具有遏制其中氮素挥发、保持肥效的意义。本研究以鸡粪好氧堆肥中分离的10株霉菌为对象,测定受试菌株的氮转化能力,筛选高效氨氧化菌株;测定高效氨氧化菌株不同生长时期的氮转化能力,明确菌体生长与氮转化作用的关系;改变培养条件,明确各环境因素对高效氨氧化菌株氮转化作用的影响;将高效菌株回归至鸡粪好氧堆肥,验证其实际效果。该研究旨在明确鸡粪好氧堆肥体系中氨氧化霉菌的存在情况、作用特性及实际效果,为降低该体系的氮素损失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受试的10株霉菌均能将铵态氮氧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即均为氨氧化霉菌,提示该类霉菌在鸡粪好氧堆肥中普遍存在。确定的两株高效氨氧化霉菌菌株M25-22(Penicillium sp.)与M40-4(Aspergillus sp.)在氨氧化霉菌培养基中培养5d后,均能使铵态氮降低0.3mg·mL-1以上,生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总量分别约在1.1×10-3mg·mL-1、1.5×10-3mg·mL-1。(2)M25-22菌体生长量及铵态氮利用率在1~5 d迅速增加;硝态氮浓度3~5d上升迅速,以后维持在1.1~1.2μg·mL-1;亚硝态氮在2d后开始有微量生成,4d后呈降低趋势。M40-4菌体生长量及铵态氮利用率在1~3d迅速增加;硝态氮3~5d迅速增加;亚硝态氮在2d后开始增加,4d后趋于稳定。提示两株菌的氨氧化作用均属于次级代谢。(3)M25-22与M40-4均能在以葡萄糖、蔗糖、淀粉或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氨氧化作用,能氧化硫酸铵、蛋白胨、乙酰胺、尿素或L-天冬氨酸中的负三价氮,其中可溶性淀粉、纤维素、蛋白胨等缓效碳、氮源对该作用更有利。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铵盐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M25-22氨氧化的最适条件为:蔗糖浓度12g·L-1、铵态氮浓度2.438 mg·mL-1、pH 7.5和培养温度30℃;M40-4氨氧化的最适条件为:蔗糖浓度10g·L-1、铵态氮浓度2.014 mg·mL-1、pH 7.0和培养温度45℃。(4)M25-22与M40-4分别回归堆肥后,均能明显降低堆肥氮素损失,促进堆肥腐熟,在鸡粪等固体废弃物的好氧堆肥中具有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单亲贫困母亲这一弱势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她们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单亲贫困母亲在经济上、生活上、心理上和人际交往上都面临一定的困难,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平民的精神世界,解说平民的孤独困境。这种展现平民孤独的主题在以其小说为原本改编成的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成为唤起观众内心共鸣的触发点。本文通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强调,班上的学生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拿出《日有所诵》,开始早读。正当我听到书声朗朗,心花怒放时,却发现孩
<正> 在1978年《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的第三期中朱德熙同志写了一篇《“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作者指出三对形式上相同而实际上语法意义并不相同的句式,对中国人说来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简要地阐述工程档案与项目管理面临的困境;“文献综述”中对工程档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同时对三组“相关
<正> 芍药甘草汤(下称“本方”),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
<正>"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要原理,又称"守门人"理论。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更新换代,媒体及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使得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介受到冲击。特别是新
《歌唱津梁》(Hints on Singing)是十九世纪西班牙伟大的声乐大师曼努埃尔·加西亚的杰作。在这本著作中,他将自己近四分之三个世纪积极投身声乐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成果,进行了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惠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统计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开展活动后患者的满意度及生理、心理变化和对出院后用药、饮食、运动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患
巴金的小说《家》被多次改编成话剧或电影,文章主要分析从巴金的小说《家》到1956年版电影《家》电影改编中如何处理文学性和电影性的问题。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探讨195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