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崇高到荒诞是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反抗,同时也反映了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变的一些特征。在崇高理论的历史上,首先将它作为美学范畴来进行系统分析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在他看来,崇高有五个来源,分别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庄严伟大的思想;蕴含的浓烈而深厚的感情;用华丽的词藻去对文章进行修饰的手法;还有高雅的语句和措辞,包括比喻等特殊的修辞手法;最后是前面所有提及的要点的综合,就是结构的完美。在朗吉弩斯之后,英国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博克对崇高这一范畴作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他的理论集中在发表于1756年的《关于崇高与美的两种观念的根源的哲探讨》中,博克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这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崇高产生的心理基础,并进一步归纳出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感受到的审美经验。他通过这一分析将美与崇高区分开来,美和崇高不再混为一体,而且崇高成为与美相对应的独立的美学范畴。他的主要美学思想是:崇高的主体是人的自我保全的本能,到康德从哲学美学角度来论述崇高时,崇高已从自然崇高走向现代意义了,因为康德认为崇高是审美判断力的表现,而审美判断力和知性判断力同样是理性范畴,这种理性又是人自身能力的确证,所以现代性崇高的两个基本特征:理性和主体性得以体现出来。崇高理论在经康德的发展之后内涵和意义都更加深厚了,但是正是这样,理性主义才有可能走向极限。在席勒之后崇高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荒诞正是其中一条。
荒诞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它是面向存在的理论,它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怀疑。无论个人存在,还是社会存在,对20世纪的人来说都是根基不稳甚至荒唐可笑的,其次它体现了时空的断裂感和陌生化。感伤的文化气息正产生于这种土壤,而文化表征的转变还体现在悲剧向荒诞剧的转变过程中,当下社会文化现状就是如此。我们从传统文学及戏剧里看到的主人公通常以英雄的形象出现,悲剧英雄最能唤起出人们的崇高感,自我牺牲带来的全命圣化是英雄情结的本质之所在。然而文化发展到当代,这类作品已越来越为荒诞感十足的作品所取代,无论是文学,戏剧还是电影等艺术形式都是如此。而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在都有滑稽,丑陋,无聊等特点,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变化还是叙事方式的改变,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现代人情感表达的内隐性,人们内心的种种感受成为所要探讨的主题。
启蒙现代性的产生发展伴随着审美现代性的影子,在启蒙理性高度发达的同时荒诞正应运而生。因为在古典时代里人们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类问题时,总能从上帝、理性那里找到聊以自慰的答案,但到二十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非理性思潮的涌现让人们在面对自我存在的根本问题时再也没有了从前的自信,宗教瓦解,信仰脱离使荒诞成为一种普遍情绪。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荒诞的身影。荒诞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对立,它不在于人也不在于世界,同时它还是人类对理性的呼唤和世界非理性沉默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存在主义的荒诞已将主体和理性疏离了,因为人们更加在乎生存的价值和生命本真的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荒诞在一定意义上延续了崇高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