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全球环境变化日趋激烈,在众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类活动促使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重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逐渐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因此以研究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逐渐成为地理学以及环境学重点问题之-本文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利用变化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为基础,以福州市平潭岛为研究区,采用2003年、2009年和2011年三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资料为基础数据,用ARCGIS9.3软件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并建立各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图,从而构建平潭岛土地利用数据库,以此构建土地利用/覆被演变信息图谱和各个时段的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对平潭岛2003年至2011年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得出2003年—2009年和2009年—2011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建立系统性的土地利用/覆被演变信息图谱和转移矩阵模型有助于研究土地利用的动态过程,揭示土地利用演化规律,推测土地利用/覆被的发展趋势,对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和演变趋势的研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平潭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平潭岛2003年、2009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特征为:1、土地利用分布格局耕地和林地是最主要的景观基质,在全县分布面积广耕地基本为旱地为主,林地多分布在海岸带、农田、丘陵区,多为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以及水土保持林为主;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小且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县乡镇中心,但随着平潭岛大开发的动工,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趋势明显;草地、水域、未利用地所占面积较小,变化相对稳定。2、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其变化幅度2003年土地总面积为27334.56hm2,其中耕地面积9686.85hm2,占平潭岛土地总面积的35.44%;林地面积10275.4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9%,是平潭岛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2640.0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66%;草地面积1497.7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8%;水域面积1557.3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69%,未利用地面积1677.13hm2,占平潭岛土地总面积的6.14%。2009年土地总面积为26216.78hm2,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至7529.24hm2,占平潭岛土地总面积的28.72%,林地面积增加到10546.21hm2,占平潭岛土地总面积的40.23%,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为3908.2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91%,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变化幅度较小,面积分别985.41hm2、1918.34hm2、1329.31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76%、7.32%、5.07%。2011年土地总面积为27012.74hm2,耕地和林地依然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别为7029.02hm2、10964.82hm2,占土地面积分别为26.02%、40.59%,建设用地增加显著,达到5498.1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36%,草地面积减少至895.48hm2,水域面积增加到1927.15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698.13hm2。近年来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说明国家和省对平潭岛开发的越来越重视,平潭岛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建设用地规模逐渐扩张。3、土地利用动态度2003-2011年平潭岛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动态度为正值,表明这三类面积处于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幅度最大,高达13.53%,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受人为开发利用最为显著,随着平潭岛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多,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动态度为0.83%,林地变化幅度小,在原有林地面积基础上,适当增加沿海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动态度出现负值,分别是-3.42%、-5.02%和-7.29%,说明研究区征占用耕地、草地和为利用地开发较为频繁,面积处于逐渐萎缩的趋势。4、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基于土地利用信息图谱和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的转移方向和趋势,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转化,林地主要向建设用地转移,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建设用地主要向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流转,水域和未利用地主要流向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5、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借助Fragstats软件,利用景观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对平潭岛近年来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耕地形状复杂,与其它景观的分布关系混杂;建设用地优势度在逐步提高。总体而言,景观的异质性程度上升,景观类型朝着多样性与均衡化的方向发展。6、土地利用扩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年均空间扩展强度公式,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平潭岛土地利用类型扩展强度进行分级:耕地为较快收缩型,林地为较慢扩张型,建设用地为较快扩张型,草地为较慢收缩型,水域为较稳定型,未利用地为较慢收缩型。7、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及社会驱动力自然和社会驱动力共同促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地形、气候、降水等因素,其中防护林建设是对自然驱动力的重要体现,致使林地面积不断增长;人口因素、城市化水平和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建设用地增加的根本原因,耕地、未利用地等大面积转化为城乡建设用地,适应城市规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