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农民土地依恋变迁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Q村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l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对于深受传统农耕文化的中国农民来讲,不仅是重要的生活来源,更具有生命的价值意义,所有的情感和尊严都与土地息息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性因素的一系列碰撞,导致农民的土地依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本研究依照传统—现代变迁的脉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了1978年至今农民的土地依恋状况,这种依恋既有情感上的依恋也有功能上的依恋,但二者并不能完全区分。研究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都在促使农民土地依恋感下降,但农民内部的这种变化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这种整体上的土地依恋感下降将会对未来农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提升农民的土地依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本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第二部分中,主要介绍了本研究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理论框架等基本情况。本研究主要是基于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农民对待土地的情感依恋现实状况提出的。在文献综述方面,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与土地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对于本研究的意义,期望可以在丰富研究视角与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价值两方面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传统—现代的分析脉络,在社会整体变迁与个人的发展上分析农民在社会推动与自我发展上如何感知并调节对待土地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农民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与土地的功能与情感定位。  第三个部分研究设计中,主要是研究方法和访谈人物简介,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后文做铺垫。这部分不仅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同时也谈论了本研究为什么将Q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从访谈人物的样本选择上,研究结合村中实际情况,选取了老年、中年、青年,以期能够增加样本的说服力。  第四个部分,本研究阐述了不同时期的农民土地依恋状况。经历改革初期的分田到户、农民工新潮下的半工半农,再到税费改革之后的土地无奈,农民对待土地的情感依恋和功能依恋正在整体上走向低迷的状态。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一方面想要摆脱土地,另一方面又渴望土地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当下农村农民土地依恋的现实写照。  第五部分,本研究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农民土地依恋下降的原因。外因主要是农业政策的变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内因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变化、生存方式多样化的选择以及他者行为的参考。  第六部分,本研究基于第四、五部分的内容,结合当前实际对提升农民土地依恋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正确引导农民的价值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守住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等。  第七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农民土地依恋变化与社会发展变迁息息相关、影响土地依恋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农民土地依恋感下降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同时介绍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企业的政治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通过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以期探索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组织的影响程度,推进社会学研究向新的领域发展,对A股上市公司实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剧增。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原来的统招统分逐渐演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供需见面、双向选
近几年来工作压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患者、患者家属及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和要求在逐步提高,由于医务人员职业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面临的工作
本文通过对永联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较为全面的概括出在乡村转型中,纠纷调解机制的演变,以及背后蕴含的逻辑。张家港市永联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江新滩围垦建村,迄今只有四
现代性背景下,网络社会的崛起不仅在公领域形成影响,更对私领域造成冲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合作交流及自我塑造的空间。由此,经由工业时代的
本文以政治社会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现代民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武汉市部属高校的实地调查,结合个案访谈和统计分析,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认知、态度、动机、意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