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伦敦——《二马》形象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在英国留洋期间创作的唯一一部以国外,即英国为小说创作环境而描写中国人在英国的形象,这是老舍客居英国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立意就是比较中英两国国民性问题。在英国教书的五年时间,他对英国社会状况和国民素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英国文化和英国国民性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相对客观的评价。   很长时期,对《二马》中的文学形象的讨论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和理解。而本文从形象学的角度对老舍《二马》中的文学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种主要形象: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形象、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英国市民形象。通过对三种形象各自特征的分析,试图说明三种看似各自独立的形象其实互为映照、互相依存。而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关系在深层反映了老舍有意识地以这三类形象为载体,对它们进行不同文化间复杂关系的投射。这种投射具体的反映,便是老舍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   而当不同写作手法运用在不同的形象之上,又引出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便是这种写作手法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能使这几类形象很好的凸显出来,并能够成功完成老舍的写作目的。结合写作手法和形象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种形象背后正是反映了老舍的一种独特双重文化视野: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自我东方化。正是在此基础上,老舍完成了三种形象的塑造;而三种形象也完成了在文本中各自的使命。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侧重分析《二马》中的自塑形象和异国形象,包括作者眼中的中国形象、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形象,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特征和其中包含的共性特性。   第二章建立在前一章形象分析的基础上,从《二马》中描写表面的形象差异深入研究,进而剖析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即作者在深受两种文化影响下而创作的小说,其中塑造的中英两国形象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表现不同形象时所采用的叙述手段、语言风格等等。   第三章总结《二马》所透露出的老舍的中西视野下的文化心态和批判意识,并且从作家本身出发,分析这种中西融合的心态产生的原因,即作者作为文化先驱者所具备贫民作家的忧患意识、中华子女的文化意识和现代国民的自觉意识,是这三种思想意识相互交织的产物,同时也指出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作者在小说中批判西方人的东方主义的同时,也无法避免陷入了自我的东方化。   论文以《二马》中塑造的中英形象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不同形象背后隐含的文化意蕴,同时彰显出老舍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度的文化自觉,肯定老舍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是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实践领域中进行的一次探索。
其他文献
自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在经济水平发展,还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都呈现出了飞跃式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南齐朝是南朝国祚最短的一个朝代,由南齐皇室后裔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是二十四史中较为特别的一本。本文充分重视萧子显所处的历史背景,探讨萧子显的思想价值取向,从而审视萧
本文重点从“语表—语里—语值”三方面讨论和比较汉语和越南语度量形容词句法结构的异同。全文共有六章。   第一章是引论,论述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的方
2011年5月17日下午,“援建情·感恩心”都江堰市投资推介会在上海东怡大酒店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出席会议并致辞,
当今社会的文化形态在不断进行改变,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文化形态,视觉素养教育应随之出现.在博雅理念下,这种课程的要求是通过新型的理念和教育来唤醒大学生的视觉素养,
本文对清代金华着名的数学家和诗人张作楠的文学作品集《翠微山房遗诗》和《翠微山房文钞》进行了整理与研究。   全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研究部分,以《翠微山房遗诗》和
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系统在技术上的实施也逐步成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让我们在事务处理上能够更方便、更高效率地把内部活动有机地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身边的各种设施正在以不可以思议的速度物联化,三网合一更是把传统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国家政策倾斜
采用熔融沉积成型技术的桌面级3D打印机应用愈加广泛,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熔融沉积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预估,对提高打印质量
徐訏是一位有着“鬼才”之誉的学者型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可谓众体兼备,著作等身,其中又尤以小说文名最显。综观徐訏的整个小说创作,对于乌托邦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