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在英国留洋期间创作的唯一一部以国外,即英国为小说创作环境而描写中国人在英国的形象,这是老舍客居英国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立意就是比较中英两国国民性问题。在英国教书的五年时间,他对英国社会状况和国民素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英国文化和英国国民性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相对客观的评价。
很长时期,对《二马》中的文学形象的讨论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和理解。而本文从形象学的角度对老舍《二马》中的文学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种主要形象: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形象、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英国市民形象。通过对三种形象各自特征的分析,试图说明三种看似各自独立的形象其实互为映照、互相依存。而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关系在深层反映了老舍有意识地以这三类形象为载体,对它们进行不同文化间复杂关系的投射。这种投射具体的反映,便是老舍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
而当不同写作手法运用在不同的形象之上,又引出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便是这种写作手法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能使这几类形象很好的凸显出来,并能够成功完成老舍的写作目的。结合写作手法和形象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种形象背后正是反映了老舍的一种独特双重文化视野: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自我东方化。正是在此基础上,老舍完成了三种形象的塑造;而三种形象也完成了在文本中各自的使命。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侧重分析《二马》中的自塑形象和异国形象,包括作者眼中的中国形象、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形象,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特征和其中包含的共性特性。
第二章建立在前一章形象分析的基础上,从《二马》中描写表面的形象差异深入研究,进而剖析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即作者在深受两种文化影响下而创作的小说,其中塑造的中英两国形象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表现不同形象时所采用的叙述手段、语言风格等等。
第三章总结《二马》所透露出的老舍的中西视野下的文化心态和批判意识,并且从作家本身出发,分析这种中西融合的心态产生的原因,即作者作为文化先驱者所具备贫民作家的忧患意识、中华子女的文化意识和现代国民的自觉意识,是这三种思想意识相互交织的产物,同时也指出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作者在小说中批判西方人的东方主义的同时,也无法避免陷入了自我的东方化。
论文以《二马》中塑造的中英形象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不同形象背后隐含的文化意蕴,同时彰显出老舍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度的文化自觉,肯定老舍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是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实践领域中进行的一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