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区域骤旱时空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ihao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骤旱是一种发展异常迅速的短尺度极端干旱现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环境水分的迅速减少,严重威胁农、林、牧等多部门的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常规干旱相比,骤旱更加难以预测,其迅速发展的特征也大大缩短了农牧业管理者处理决策的准备时间,往往会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然而,当前对骤旱的形成机理认知不深,对骤旱的应对缺乏科学、精准的方案。因此,亟需开展区域骤旱时空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提升区域骤旱的预警与应对能力,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干旱频发且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区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将骤旱视为干旱子过程的定义思路,基于融合合并剔除和两个骤旱准则的方法发展了合理性和普适性更强的骤旱识别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了黄土高原区域骤旱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结合统计理论和物理模型从定性、定量多方位角度归纳总结了区域骤旱的形成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土壤湿度计算的骤旱速率指标,提出骤旱识别准则并融合合并剔除方法,构建 了新型骤旱识别框架 CDFDI(Combinatorial Decomposable Flash Drought Identification),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多方面验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域CDFDI框架的最适参数分别为pc、rds、tc 取 0.33、0.2 和 6 候,fdtc、fdpc、fdrds取0.36和 0.58 和2候。合并剔除后,干旱与骤旱的场次分别由122场和65场下降到31场和39场,其历时和烈度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这表明合并剔除可以有效地增加识别事件的代表性。CDFDI框架的识别结果准确匹配了《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1986至1988年北方大旱中7个实际干旱阶段(共7个)和3个骤旱阶段(共4个)、1997至1998北方夏旱中3个实际干旱阶段(共3个)和3个骤旱阶段(共3个),相较于前人识别方法有明显提高。与前人骤旱识别方法相比,CDFDI框架识别结果与NDVI相关系数更高,且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异规律,这与气候、地形南北分布的区域特征一致。(2)在CDFDI框架的定义下识别了黄土高原区域的干旱事件与骤旱事件,采用多时空分析方法探究了干旱与骤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东北部山西内蒙古区域为干旱热点区域,黄土高原中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区域、东南部陕西山西区域和西部边缘青海区域为骤旱热点区域。黄土高原区域干旱热点月份为五到九月,其中八月最严重;骤旱热点月份为五到八月,六月发生的骤旱数目最多,七月骤旱发展最快。热点月份的空间分布存在南北分异规律,表现为东南部更严重干旱与骤旱的发生月份较西北部更早。骤旱热点区域中,黄土高原中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区域是内蒙古重要的农牧区,而东南部陕西山西区域则与关中平原临近,是重要的小麦种植区,农牧业管理者应重点关注。(3)基于提出的CDFDI框架在1948~2014年期间识别了干旱事件与骤旱事件,提取了对应的年际属性,分析了干旱与骤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除西部边缘青海区域则呈现显著减弱趋势外,黄土高原在大部分区域干旱与骤旱存在加剧趋势,其中,东南部陕西山西区域的加剧趋势最显著;对于不同季节,春季的加剧趋势最显著,而夏季和秋季则相对更弱,部分区域出现减缓趋势。(4)结合统计理论和物理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揭示了黄土高原区域的骤旱形成机理。定性方面通过对比年际尺度水文气象相关变量与骤旱属性的空间分布和趋势性的一致性发现:气候特征是影响骤旱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湿润区发生能量驱动的骤旱可能性更高,通常与能量通量的大幅上升有关,分布于夏季初期;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倾向于发生水量驱动的骤旱,通常与降水的剧烈变化有关,分布于降水变化较大的六至八月。东南部区域的骤旱在过去几十年内显著增加与降水、土壤湿度减少和气温的上升关系密切,西部边缘区域则由于降水和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减缓了骤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5)定量方面首先采用统计方法,通过将骤旱分为7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统计对应的水文气象变量,并基于Copula构建骤旱严重性指标、速率指标进行岭回归分析探究了各阶段水文气象变量与骤旱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骤旱期间降水越少、能量限制状态向水量限制状态转变的变化程度越大,骤旱严重性越大;骤旱发生和结束前一到两候降水越少、气温越高、实际蒸散和潜在蒸散越大,骤旱发展速度越快。此外,这种关系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湿润区气温的权重更大、干旱半干旱区降水权重更大。(6)定量方面同时结合物理模型探究骤旱机理,使用VIC模型在不同水平降水、气温的输入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探究不同气候背景下骤旱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减少降水、提高气温会加剧骤旱的严重程度和发展速度,反之则会减缓,这意味着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区域的暖干化过程会带来骤旱潜在风险的上升,亟需在该区域部署应对措施以减少骤旱所带来的可能经济损失。
其他文献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库调度是解决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协调水源与用水部门之间供用水关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有效举措。随着陕西省关中地区城镇化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不同部门之间用水矛盾愈发突出,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受水区将形成多水源供水的局势,有必要考虑当地水库群的调蓄作用,开展关中多水源联合优化配水。与此同时,引汉济渭外调水过程波动剧烈、当前工程调蓄能力不足,而受水区需水过程稳定,多
学位
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农业、生态和社会经济。其时空连续特征是分析空间迁移和演变的基础,对干旱面域上的精准防控和预警有重要意义。基于干旱固有的三维(时间、经度、纬度)属性探究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的传递,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的从大气到陆地的演变过程,提前预估农业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从而制定合理的措施以减缓农业干旱。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完善了重合面积阈值选定标准,
学位
由于人类活动主导下自然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指数增长的水需求和日益不确定的水文状况,对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系统的可持续性无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由于黄土高原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对其进行量化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的水文、气象、土壤、土地利用等资
学位
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碳储量约为大气碳库的3.3倍,对减小大气中CO2浓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土壤侵蚀不仅会造成泥沙剥蚀搬运从而发生异位,且以侵蚀泥沙为载体的有机碳同时也发生重分布,其含量和组分均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进而改变CO2的排放,因此,深入探究侵蚀介导下泥沙运动导致的有机碳空间分布差异的驱动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小流
学位
水资源状况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环境变化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水文过程,并导致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发生变化。蒸散发是导致水资源损耗的重要因素,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定量估算陕北地区实际蒸散发,分析实际蒸散发的演变规律、阐明各因子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程度,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和水资源规划配置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广义非线性互补模型
学位
坝地是淤地坝拦洪拦沙所形成的,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耕地资源。由于淤地坝承担着拦截上游洪水泥沙的作用,坝地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新的泥沙沉积以及土壤水分急剧变化的情况。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淤地坝坝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坝地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差异,揭示土壤理化指标空间差异性成因,结合室内控制实验,研究坝地干湿交替对土壤性质以及淹水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土壤与作物易受水分变化影响的
学位
汉江流域农业发达,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农业非点源污染严重,对水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正确认识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有助于改善汉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为评价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以景观格局与流域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响应关系为科学问题,采用“源-汇”景观理论开展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探究不同景观格局特征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揭示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之间的驱动机制,评价并
学位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已成为水环境研究领域内又一重要的难题。滨岸缓冲带能够有效阻隔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中协带的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水体,是全球公认的减少非点源污染的最高效工具。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河道的滨岸缓冲带普遍具有面积不足、连续性不好或功能不足等问题,造成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不佳,从而影响河流水体健康。子午河中上游地区是以农业面源污染物为主的流域,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子午河中
学位
为解决高坝深库下泄水温过低的问题,大中型水电站通常在进水口布置叠梁门分层取水结构提取表层水来提高大坝下游的水温。相比于常规进水口,叠梁门分层取水进水口的结构及其水流条件更加复杂,因此,合理的进水口体型设计及叠梁门布置方案对有效汲取表层水、进水口不发生有害吸气漩涡以及减少水头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大型工程水电站叠梁门式进水口为背景,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及自由面VOF模拟技术对大机组和生态
学位
引汉济渭工程是联通汉江、渭河两大水系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作为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干线黄池沟配水池至板桥出水池段全程采用有压流自流输水,其管线长,沿程布设有多个倒虹、分水口、连通阀井、检修阀井和空气阀等,管线组成复杂,内边界众多,导致北干线非恒定水流传播与响应过程十分复杂。北干线有压输水非恒定流特性与输水过程稳定性及其运行控制优化是确保管线安全稳定运行必须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