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RI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与经侧后方入路穿刺腰椎间盘的优势和不足。方法应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0.23T开放式常导磁共振扫描仪,在ipath200主动式光学追踪系统实时导引下,对需要介入治疗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116个椎间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穿刺。其中67个腰椎间盘(42例患者)经中后方入路穿刺,45个腰椎间盘(31例患者)经侧后方入路穿刺。根据穿刺成功所需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例数,对两种穿刺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所有腰椎间盘均穿刺成功,L3-4、L4-5经中后方入路穿刺成功所需次数、时间与经侧后方入路穿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穿刺L5-S1椎间盘次数(1.43±0.68 vs 2.14±0.77)和时间(9.02±2.50 vs 14.61±3.93)差异较明显,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中后方入路穿刺短期并发症略多(9.5%vs 6.5%),但均在1天内消失,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穿刺腰椎间盘较与侧后方入路同样安全、可行。对于L5/S1椎间盘,经中后方入路穿刺较侧后方入路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缩短穿刺时间。目的研究MRI导引下经中后方入路与侧后方入路应用医用氧气—臭氧混合气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疗效差异。方法在Philips公司生产的0.23T开放式常导磁共振介入系统的实时导引下,分别通过中后方入路和侧后方入路对7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氧气—臭氧混合气体注射治疗。穿刺成功后,均分别在髓核内及椎旁间隙注射15-20ml浓度为35-45μg/ml医用氧气—臭氧混合气体,在神经根旁注射4ml混悬镇痛液。两组病例均住院三天,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症状改善情况。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4±3.3个月)根据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中远期疗效。结果42个病人经中后方入路穿刺、31个病人经侧后方入路穿刺行臭氧消融治疗。术后三天,中后方入路治疗组较侧后方入路治疗组腰痛、神经根痛、运动缺失改善率高,有统计学意义;感觉缺失改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后方入路治疗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侧后方入路治疗组高,但症状均在一天内迅速缓解或消失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远期疗效评价,中后入路治疗组和侧后方入路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7.7%,可差率分别11.9%和3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3<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中远期并发症。结论MRI引导下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安全、可行,经中后方入路早期及中远期疗效均较侧后方入路更好。目的评价MRI导引下经中后方入路穿刺单纯采用臭氧与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疗效差异。方法在Philips公司生产配有光学导航系统的0.23T开放式常导磁共振介入系统的实时导引下,通过中后方入路分别对11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单纯臭氧或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治疗。单纯臭氧治疗组(A组)分别在髓核内及椎旁间隙注射15-20ml浓度为35-45μg/ml医用氧气—臭氧混合气体,在神经根旁注射4ml混悬镇痛液;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组(B组)首先对椎间盘组织旋切,然后行臭氧治疗,臭氧及混悬镇痛液注射方法同A组。两组病例均住院治疗三天,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并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早期的疗效评价。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4.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中远期疗效。结果共有42例患者行单纯臭氧治疗(A组),另外68例患者行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治疗(B组)。短期疗效评价,B组较A组腰痛、神经根痛、运动确失、感觉确失改善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高,但均在两天内迅速缓解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远期疗效A组和B有效率分别为88.1%和94.1%,可差率分别11.9%和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47<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远期并发症。结论MRI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安全、可行,短期患者症状即可获得明显改善;臭氧联合椎间盘旋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虽然早期轻微并发症较多,但远期并发症少,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臭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