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ussure把语言符号看成是由概念和音响,即他所称的“所指”和“能指”组成的两面心理实体,独立于外部客观世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并且指出任意性是语言系统的支配性原则。此后,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的首要属性得到广泛的讨论和支持,但语言学界和符号学界也存在不同的声音。Peirce根据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相似程度及相似点的获取方式提出了符号“三分法”,为象似性的提出提供了符号学基础。随着体验哲学、第二代认知语言学、语言共性研究以及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象似性理论得到了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课题之一。
象似性是指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或者与所指对象之间,存在自然的、内在的;亦或是有理据的、可论证的联系,经常被作为与任意性完全对立的概念讨论。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两者讨论的基础和层面均不同,因此对象似性这一概念及其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并确立其在整个理论语言学体系中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标之一。本文首先总结并讨论了象似性研究的五个焦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象似性的概念提出己见,概括其表现特点,并在历时和共时两层面上详细讨论了象似性的分类。然后将象似性理论引入语言习得研究,分析了象似性在词汇、语法、语篇三个层面的体现及其对词汇学习、语法结构解析、语篇构建以及诗歌翻译的指导性意义,最后本文将象似性与二语习得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了象似性原则与中介语共性以及母语迁移的关系,尝试突破描写主义方法,为母语迁移的发生以及中介语普遍特征提供一定的认知解释力。
本文由八章构成,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为象似性研究综述。首先介绍了象似性问题的提出以及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争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象似性的哲学基础和符号学基础,进而介绍了象似性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和概况,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以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为象似性的界定及分类。首先讨论了关于象似性概念界定的五个焦点问题,然后,在以上五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象似性的特点,并对象似性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分类,评析了各种分类方式的依据和不足,最后提出了本文认为适当且合理的分类方式。
第三章为词汇层面的象似性分析。首先分析了象似性在词汇语音、词汇形态以及词义方面的具体表现,可体现为影像象似性、图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三类,进而以汉语语音语调、汉语词汇典故为语料探讨了各种象似原则的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在语言认知学习中的适用性并且提出了联觉通感、形态分析、认知联想以及词源纵探四种词汇认知习得法。
第四章涉及文字层面的象似性分析,试图在象似性框架内分析人类文字“图画起源说”的认知动因并尝试把皮氏符号学理论引入汉字构造研究,阐明“六书”与象似性的关系,在皮氏理论框架下对汉字造字法的本质作哲学上的阐释。
第五章为象似性与语法解析。语法层面的象似性主要体现为图式象似性,又可细分为距离、顺序和数量象似性三类。本章详细分析了这三类象似性原则在各种语法现象和语法结构中的体现并应用于语法认知学习中,增强了语法理论的解释性和学习者的认知主体性。
第六章为象似性与语篇构建。象似性参与语篇构建的主要手段为象似修辞法。本章集中探讨了语音、形态、顺序和数量四种象似修辞法并且分析了各种象似性原则在语篇构建中的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语篇重新构建的认知活动,涉及到对上述象似修辞法有/无意识的运用,这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尤为明显,从而使译文获得尽可能和原文接近的美学效果。
第七章将象似性原理引入二语习得研究。象似性原理可以和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中介语和母语迁移研究结合起来,两者互为参照,从而加深该领域的多维度解释性研究。通过对中介语特点、母语迁移以及中介语语际共性的象似性分析,强调了学习者对经验结构中的母语特征把握和元语言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第八章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局限,并对相关课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