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广泛发育。本文选取四川盆地北缘不同地区代表性剖面和钻井,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TOC含量分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测年以及Sr同位素分析,探讨研究区及周缘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沉积构造格局和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进而探讨研究区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四川盆地中部、南部、东部以及北部的米仓山地区受到来自周缘的挤压作用,导致这些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在挤压构造背景下四川盆地及周缘出现了几个主要的构造,即川北米仓山地区的“西乡上升”、川中地区的“川中隆起”、鄂西-渝东地区的“宜昌上升”、川南-黔北地区的“黔中隆起”。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地区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拉张断陷的构造背景。(2)受周缘挤压—川东北拉张构造背景控制,在五峰组沉积时期,川南存在“长宁沉积中心”,鄂西-渝东存在“石柱沉积中心”,此外还有毗邻“大巴山—南秦岭断陷”的四川盆地北部斜坡沉积区。其中,在长宁地区五峰组主要为硅质页岩、碳质泥岩相组合;涪陵焦石坝地区主要为碳质页岩相;石柱地区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在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主要为硅质页岩、碳质页岩、硅质岩相组合;整体表现出硅质含量自南向北增加的趋势。龙马溪组沉积时期,相较于五峰组,在川南地区和鄂西-渝东地区仍然存在“长宁沉积中心”和“石柱沉积中心”,此外还发现在四川盆地北部斜坡沉积区出现了“巫溪沉积中心”。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段”在长宁地区主要为泥岩相、碳质页岩相组合;在石柱地区主要为碳质页岩、粘土质页岩相组合;在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主要为硅质页岩、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相组合;整体表现出自南向北粉砂质增多的趋势。(3)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TOC含量的分布明显受控于沉积-构造格局。在四川盆地北缘,受“西乡上升”影响的米仓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高TOC段(TOC>2.0%)厚度明显小于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而在“长宁沉积中心”、“石柱沉积中心”和“巫溪沉积中心”的黑色页岩高TOC段厚度明显大于沉积中心以外的地区。高TOC段最发育的地区集中在巫溪2井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巫溪2井不仅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而且在龙马溪组沉积时期该地区还位于“巫溪沉积中心”。(4)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有机质的存在形式没有明显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菌藻体,属于腐泥组分中的结构菌藻体,由具有一定结构单细胞或多细胞浮游低等生物的遗体组成;(2)分散块状有机质,属于腐泥组分中的沥青质体,呈块状,裂隙发育;(3)填隙状有机质,草莓状黄铁矿溶蚀脱落后的铸模孔孔隙格架,属于腐泥组分中的沥青质体,作为草莓状黄铁矿的胶结物;(4)分散片状有机质,属于腐泥组分中的无结构菌藻体;(5)薄膜状有机质,草莓状黄铁矿的外壳。除以上形式外,还有分散在基质中的纳米级有机质,以及与矿物质交替沉积形成的微层或条带状有机质。(5)明确了研究区各典型剖面沉积过程中不同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并且发现川东北地区拉张构造背景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拉张构造背景下的冷泉渗流事件,一方面渗流的CH4能够消耗水柱中的氧气增强水柱的贫氧—缺氧状态,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一方面渗流的Ba能够促进海洋生物初级生产力,有利于有机质的生产;(2)拉张断陷控制大巴山地区火山碎屑物质的分布,保障了五峰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仅有少量火山碎屑物质,有利于有机质的生产;(3)拉张断陷维持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在龙马溪组中-晚期为深水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并且在龙马溪组中-晚期海退过程中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通过深水浊流或重力流被带到南秦岭断陷区,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6)四川盆地周缘的古陆或古隆起边缘、盆地北部斜坡区广泛发育季节性上升洋流,而距离古隆起和斜坡区较远的地区表现出局限滞留的水体环境。(7)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受到拉张断陷构造影响促使城口月亮坪剖面龙马溪组“上升洋流区冷泉渗流作用下的高初级生产力—缺氧底水协同促进有机质富集的模式”对黑色页岩有机质的富集最有利;其次是发育在月亮坪剖面五峰组的“上升洋流区冷泉渗流作用下的高初级生产力与‘硫化楔’协同维持有机质富集的模式”;再次是发育在桥亭剖面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段”中—上部的“高初级生产力与快速沉降保护有机质富集的模式”;此外还有发育在XX1井五峰组的“盆地内部局限海域中等初级生产力与粘土矿物快速沉降保护有机质富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