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力是“以言行事行为”中包含的某种意图或力量,即话语的“施事力量”,它是语言的一种功能。然而,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说者总是力图通过听者认同他想产生某种效果的意向来产生某种效果。因此,以取效行为作为对话语力进行界定和理解的立足点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层面,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就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的施效力量,它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表述效果为表征。即是说,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言语交往行为中,受教育者在话语力的作用下能做出积极反应,并使自身的状态(认知、情感和行为)朝着教育者预期的话语目标指向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时事认知、政策认同、形势判断。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突出的是话语本身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是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式发生效力。但是,它又要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权为保障。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是一种矢量作用力,具有方向、大小、作用点三要素,它寓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力方向,教育者话语施事力强度和受教育者话语推知力强度,形势政策热点事件三个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施效力,是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预设话语力和话语趋向力为甚础,其主要表现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引导力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的解释力来自于教育者的“自我理解”度、教育者运用多样性的话语表达式对“自我理解”文本意义的演绎度以及受教育者的理解度;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的感染力来源于语言的专门化的情感表现力,即“话语温度”效应;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的说服力取决于教育者的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信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的吸引力来源于契合受教育者“视野期待”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的话语;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的引导力主要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知识“势位差”的减少以及内在思想的一致。从总体上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集中反映了话语主体层面的影响力,话语内容层面的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话语方式层面的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话语语境层面的语境力量。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受到缺位话语主体的制约,多样话语客体的对抗,多种话语方式的消弭以及多元语境的抵牾。在此困境下,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为价值目标。一方面,积极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事·是·势”话语。“事·是·势”话语是指在遵循一定规律和规则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话语目标,由“事”话语、“是”话语和“势”话语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建构起来的,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为载体的话语体系。“事·是·势”话语生成需要经历话语整合、话语转换、话语提升三个阶段。“事·是·势”话语的“事实-道理”逻辑结构是经由事实描述-经验判断-价值澄清“三区间”而构成。“事·是·势”话语具有一定的表达框架:一是以“事”话语(有关“时事”的话语)的“过去-现在”的叙事框架,促进大学生形成时事认知;二是以“是”话语(有关“政策”的话语)“实事-工具-评价”的解读框架,促进大学生形成政策认同;三是以“势”话语(有关“形势”的话语)“’形’察—’势’测”的分析框架,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形势判断。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对话范式。在“多声复调”的基础上,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话语的事态意义、情态意义和意态意义,使师生获得事实共知与价值共识。但是,对话范式的建构有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设。对话范式的建构有利于改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体性迷失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系统开放性式微这一现状,从而能从根源上解决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困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