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包括三章: 第一章对杆状病毒的研究作了概括性描述,包括杆状病毒的结构、功能、研究进展等,并对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意义作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章从形态结构、生物活性、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结构多肽等方面对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多核衣壳型的原毒株VHA273及其单核衣壳型的克隆株H9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毒株对虫体的毒力相似,但它们的病毒粒子结构多肽表现出明显区别,基因组酶切片段也有较多不同。用原毒株VHA273和克隆株H9分别感染3龄初棉铃虫幼虫,其LC50分别为2.987×104PIBs/mL和1.647×104PIBs/mL,当用2×107PIBs/mL感染3龄初棉铃虫幼虫,其LT50分别为4.866d和4.797d,说明原毒株与克隆株毒力差别很小,也进而表明病毒经空斑纯化克隆,未影响其对虫体的感染力。对两毒株的病毒粒子结构多肽分析显示,克隆株与原毒株相比,既有结构多肽带的缺失,也有新结构多肽带的出现,并且图谱显示它们的蛋白含量也有较大变化。其基因组酶切分析表明两毒株酶切片段也存在差异。克隆株与原毒株相比,既有原毒株所具有的某些片段的丢失,也有新片段的出现。在它们之间差异的酶切片段和结构多肽带中,很可能存在与病毒包埋型直接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它们可能是导致多核衣壳型毒株经细胞克隆最终转变为单核衣壳型毒株的原因。这些差异的发现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揭示多核衣壳型病毒和单核衣壳型病毒形成原因,为初步揭示囊膜包埋核衣壳数目的机制奠定基础。 第三章对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VHA273多核衣壳型原毒株的几丁质酶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并与21种杆状病毒和原核生物来源的几丁质酶蛋白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中国棉铃虫多核衣壳核型多角体病毒VHA273毒株的几丁质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大小为1713bp,编码57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60kDa。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是是高度保守的基因。杆状病毒与原核生物的几丁质酶序列具有类似的较为保守的区域分布:Ⅰ区,即N末端区,是原核生物和杆状病毒几丁质 dH7硕士学位论文 w i 8 DIESIS 酶的信号肽区;11区,位于序列中部,是几丁质酶的活性区,该区具有几丁 质酶18家族的催化位点,具有很高的氨基酸同源性,是起催化作用的区域; Ill区,即C末端区,是杆状病毒几丁质酶的内质网结合区,含有内质网定位 序列mDEL序列)。杆状病毒与原核生物特别是细菌的几丁质酶具高度同源 性,暗示杆状病毒的几丁质酶基因与细菌的几丁质酶基因有更为接近的进化 关系,可能源于共同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