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乒乓球是靠近台快攻起家的,如今能站在乒坛的世界高峰,从技战术层面来说前三板(发球——接发球——第三板抢攻)是中国乒乓球称霸的法宝,前三板技术在中国乒乓球发展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国际乒联对有关乒乓规则的改变——11分制,小球变大球,和无遮挡发球以及乒乓球技术水平的发展前三板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录像中分别统计了近几年世界级乒乓球比赛中发球被抢率,已经达到了29%-58%,这样的概率也说明了一种趋势在凸显——发球抢攻的主动方变为发球被抢的被动方,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方限制的而且发球就是为自己进攻制造机会,但是发球后对方先抢攻,发球方瞬间要变换角色:主动à被动、准进攻方à防守方,但是在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中防守已不仅仅指被动防守且只防守一板球是远远不够的。运动员在这种被动状态下如何组织防守后三板,如何应对或应持有怎样的指导思想改变局势而赢得比赛。 广州体育学院柳天扬副教授于是2005年提出了“后三板理论”。“后三板理论”分为“进攻后三板”和“防守后三板”,从运动员开始抢攻那一板起加上此运动员之后的连续两板球成为“进攻后三板”。在对方抢攻后运动员所击出的三板球成为“防守后三板”。在高水比赛中防守已不再是传统的被动防守,强防守也称进攻性防守已逐渐被使用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防守后三板”在高水平比赛中可能会连续发生三板防守,也有可能只防守了一板或两板就赢球而结束这一分球,对方抢攻是有准备的肯定会有威胁与难度,这就大大增加了强防守的难度,防守第一板就从发球抢攻阶段的第三板球开始,但是在发球被抢状态下运动员处于劣势状态下而回防的球能否有威胁或者降低对方再次进攻的质量,利用录像分析与数据统计来显示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的所使用的技战术指导思想,研究总结规律从而扬长避短减少失误而控制比赛。 本文通过对当今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最近四年参加世界大赛的25场比赛的录像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分析当今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被抢状态下“防守后三板”在落点、正反手使用、技术强弱三个层面的组合及使用率及得分率,得出了以下结论: 1、“防守后三板”是一种全新的乒乓球训练与比赛指导思想,威胁大、变化多,能够有效的在被动的情况下为运动员在比赛中争取主动甚至直接得分。 2、在被动的局势下,运动员在落点层面上三板球击球区域都比较分散,技术层面第一板防守基本属于控制性,第二、三板冲的次数比较多,力量层面上第一板以弱上手为主,后面两板多以控制对方或强上手为主。 3、运动员三板球能够全部完成的次数较少,占总数的比例很低。 4、在被抢状态下,由于运动员还没有形成“防守后三板”的战术思想,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在比赛中运动员进行的“防守后三板”都是无意识的,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