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当前水稻生产中面临的两大迁飞性害虫。近年来严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暴发危害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了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己成为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控中最棘手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在重庆地区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预测方法,化学药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及对其天敌的影响和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控制作用等内容,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及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通过对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及白背飞虱历年的虫情资料及近几年的发生数量的分析,证实了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及白背飞虱迁入虫源量大、气象条件适宜等因素是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及白背飞虱持续暴发的原因;武陵山和大娄山通道是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进入重庆稻区的途径,秀山作为武陵山通道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进入重庆的第一站,其虫情直接影响整个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程度。大娄山峡谷地带是除“武陵山通道”之外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迁入重庆稻区的另一条重要路径,其虫源主要来自云南、贵州等地,但“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间互有重叠。2重庆市涪陵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预测以探讨一种较为简便的稻纵卷叶螟发生趋势预测方法为目的,运用时间序列对重庆市涪陵区1987-2006年稻纵卷叶螟第三代幼虫发生程度进行组配,通过模糊数学理论组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模型。该模型对涪陵稻区1987-2006年稻纵卷叶螟第三代幼虫发生程度20年的历史拟合符合率达到80%。对2007-2009年涪陵区稻纵卷叶螟第三代幼虫发生程度进行了试报,2007和2008年发生程度均与实际发生程度吻合。由于本方法不考虑环境、迁飞等因素,只需考虑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本身历史状态的演变特点,是一种较为准确和简便的预测方法。3不同水稻品种和材料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稻纵卷叶螟在供试的四个水稻品种(材料)上的卷苞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常规主栽品种渝优12号卷苞数最多,对稻纵卷叶螟抗性较低;四川省农科院提供的A232、09DF279、DF2三个品种(材料)中,DF2和A232对稻纵卷叶螟抗性较高,09DF279抗性较低。苗期单株接虫鉴定和苗期群体筛选鉴定表明,09DF279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水平要高于其它三个水稻品种。渝优12号为重庆稻区主栽品种,抗性级别较低,属于感虫品种。供试的四个水稻品种(材料)中DF2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均具有明显抗性,其抗性水平要高于其他供试水稻品种,其抗性机理和抗性遗传值得继续深入研究。4涪陵稻区稻田天敌种类的调查及不同药剂对白背飞虱和稻田蜘蛛的影响明确了涪陵稻区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的天敌类群。在捕食性天敌类群中,稻田蜘蛛是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其中锥蝮肖蛸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总的蜘蛛类群的40%以上。锥腹肖蛸对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具有明显的捕食作用,一头锥腹肖蛸36小时对白背飞虱的捕食量为6-7头,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量为2-3头。三种供试药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效的结果表明,毒死蜱、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要优于氯虫苯甲酰胺,且噻嗪酮的持续性较好。在三种供试药剂中噻嗪酮、毒死蜱等药剂对稻田蜘蛛的杀伤力大,药后一天稻田蜘蛛平均校正减退率分别为40.32%、32.80%;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田蜘蛛的影响较小,稻田蜘蛛平均校正减退率仅为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