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采自邢台、石家庄和保定小麦全蚀病发生区的89份病根标样进行了分离培养,用单菌丝尖端切取技术进行纯化后共得到62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可见褐色粗壮、在分枝处形成“八”状的匍匐菌丝。均产生瓶梗和瓶梗孢子,瓶梗孢子新月形或半月形,大小为3~7μm×1~2μm。所有菌株只产生似菌丝分枝的卵圆形、长棒形或近球形的简单附着枝,侧生、顶生或间生在菌丝上,常簇生,形成浅褐色的微菌核团。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颈伸出基质外,偶生于瓶壁的菌丝间,壳体球形至卵圆形,黑色,外被茸状菌丝,大小为396~485μm。子囊壳单生。子囊成熟后棍棒状,上部钝圆较宽,下部窄具柄,大小为104~125μm×9~15μm。子囊单壁。子囊孢子单个时无色,线形,稍弯曲,中部偏上略宽,上端较窄,下端钝圆,成熟的子囊孢子具清晰的分隔膜,一般为7~9个,最少3个,最多可达14个。子囊孢子大小为73~92μm×3~4μm。对小麦全蚀病菌菌株菌落形态和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生长初期为灰白色,后期颜色逐渐变深,由鼠灰色变为灰褐色,菌落边缘向中心反卷。在1%L-半胱氨酸的PDA平板上,大多数菌株的生长速率加快,在2.5%的鲜燕麦汁PDA培养基上生长被抑制。多数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0~8.0。用菌饼法测试了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小麦、高粱、水稻、玉米、燕麦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小麦的致病力最强,对高粱、水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对燕麦不具致病力。用Rachadwong和王美南设计的变种特异性引物对这62个菌株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所有菌株只扩增到了(Ggt)870bp的片段,并无其它变种的特异片段产生。根据上述特性、特征可以得出,所分离到的这62个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用引物Ggt:AV3对患病小麦根部的Ggt进行了检测,在接种小麦全蚀病菌菌株的小麦根部均检测到了Ggt,而在不接菌小麦根部及接种禾谷丝核菌、立枯丝核菌、长蠕孢菌、链格孢菌、禾谷镰刀菌的小麦根部均不能扩增到Ggt的特异条带,且该引物能在不同发病级别的小麦根部检测到Ggt,随着发病级数的增加,条带的宽度和亮度均增加,表明该引物可用于小麦全蚀病的早期诊断及病害的预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