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享经济,又称共享经济,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和资源配置方式,具体表现为借助网络平台,个人或组织间基于使用权或所有权的转移和让渡从而最大化利用产品和服务的闲置部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分享经济的引领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针对分享经济的国家战略,涌现出了滴滴出行、哈啰出行等一大批具有分享经济模式的商业实践。这些商业实践作为生产性资源的集合,是成长中的组织,被称为分享经济组织。依托此类组织形式的企业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传统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其中有很多快速成长为“独角兽”或“瞪羚”企业。例如滴滴出行的前身是嘀嘀打车,成立于2012年,目前已经是仅次于淘宝的全球第二大在线交易平台。基于此背景,提出文章的两大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一,分享经济组织模式是什么?研究问题二,分享经济中的各种资源与参与主体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即研究分享经济组织的形成路径。回顾既有研究发现,分享经济组织对资源的利用方式颠覆了企业的资源基础假设。分享经济组织所利用的资源长时间海量分散在社会各处,难以被充分利用,在缺乏传统经济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前提下,分享经济组织借助由企业运营的数字技术平台,激活了社会和经济参与者,构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提升了交易和分享的效率,实现了对所连接资源精巧地编排。分享经济组织在进行以上资源管理行动的同时,表现出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从资源编排理论出发解释分享经济组织成长中资源管理和能力构建间的互动关系,对理解分享经济组织的独特形成路径有重要意义。资源编排理论视角的适用性如下:其一,分享经济组织具有独特的资源基础,与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假设相悖,从资源角度探讨分享经济组织中的管理问题是必要的;其二,用资源编排理论探讨为什么有些企业会拥有优于其他企业的表现,是一个成熟的理论视角;其三,资源编排理论在企业的资源行动与能力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可以带来一定的理论启示;其四,在设计以建构理论为目标的案例研究前,根据推测事先确定一些构念有助于形成理论构建的最初研究设计。文章基于此理论视角展开研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享经济的文献述评与可视化分析。第2章结合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分享经济的理论内涵、概念外延、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文章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需要说明的是,分享经济中“闲置资源”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完全不被使用的搁置物品,也包括产品未被充分利用的闲置部分、未被充分开发的闲置价值、未被充分激活的闲置状态。例如私家车的闲置座位、一天中仅使用几次的自行车、本职工作外无用武之地的个人技能和知识等等。第二部分,分享经济组织模式研究。第3至4章研究了分享经济组织的性质与模式分类,回答了研究问题一。分享经济组织模式是分享经济组织配置资源的方式,聚焦于企业的资源配置决策,关注如何将资源与参与主体组织起来、获得竞争优势。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论证分享经济组织区别于传统经济组织和其他新组织形式的特殊性质;二是研究分享经济组织模式的分类,充分考虑组织模式差异对形成路径研究带来的影响。研究认为:分享经济组织是特殊的平台组织,能够同时实现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降低。从组织内部来看,“资源编排性”、“自组织性”与“多元补偿性”是分享经济组织快速成长的动因;三者的融合使得分享经济组织不但区别于传统经济组织,亦区别于其他新组织形式。另外,依托横向交易市场理论框架,分享经济组织模式可以分为用户互动型、社群连接型、平台匹配型、交易中心型四种。在中国,分享经济组织模式主要集中在用户匹配型和交易中心型两类,呈现出高平台中介性和低社会性的特点。第三部分,分享经济组织形成路径研究。第5至7章设计了基于分类的多案例研究,并进一步基于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验证和拓展了案例研究的结论,回答了研究问题二。将QCA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破解一直困扰案例研究的理论结果普适性问题。研究认为:分享经济组织的形成路径是“技术赋能下所连接资源价值的再实现过程”。以案例为代表的四类分享经济组织,所依托的企业所在行业和组织模式有差异,但组织的基本发展路径是一致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参与编排的主要资源类型和资源配置的侧重点两个方面。研究结论揭开了分享经济组织的资源管理和能力构建互动过程的黑箱,识别出互动过程中的关键机制为价值识别、技术赋能、价值重构。基于定性比较分析(QCA)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以上推论。其中,价值识别机制是指组织的价值识别能力从海量、分散的资源中识别出未被充分利用部分的价值,促进建构资源组合;技术赋能机制是指组织的技术赋能能力激活了原本静态的资源组合,赋能产消者,为资源的进一步配置与利用打下基础;价值重构机制是指组织重构了所连接资源的价值,通过配置的方式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研究具有以下理论贡献:第一,从理论层面丰富了分享经济及分享经济组织的理论研究。解析了分享经济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推进了对分享经济组织特性的理论分析,拓展了分享经济组织模式的研究,探讨了分享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设计理念的可行性。一方面,本研究提出了分享经济组织模式分类的整合标准,为分类研究分享经济组织打下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本文对分享经济组织价值重构机制的研究指出其依托数字技术平台连接多边市场所构成的交互网络能够实现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同时降低,深化了对分享经济组织特性的理解。第二,从实证层面深化了既有关于组织理论的研究,揭开了分享经济组织实现快速成长的黑箱,提出了资源管理与能力构建互动过程模型,识别出三个关键机制。现有关于分享经济组织成长的文献仍停留在对概念与模式的界定层面,鲜有对分享经济组织成长问题的深入探讨,更未能说明此类企业组织为什么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能力基础。三个关键机制印证和拓展了动态能力微观基础、产消者和零工经济、以及平台型企业管理的相关研究。第三,深化了资源基础观以及资源编排理论的研究,解释了分享经济组织在不具备优势资源前提下获取竞争优势的理论悖论,实现了资源编排理论在数字经济和分享经济环境下的融通。一方面,拓展了资源基础观关于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的研究,同时将资源引入与能力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分析,深化了对资源编排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时代下分享经济组织的技术赋能机制,拓展了传统的员工授权赋能概念。另外,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首先,本研究在推动分享经济组织管理、优化组织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上有重要启示意义。相对成功的分享经济企业可以深入理解分享经济组织形成和管理的逻辑,保持高绩效;相对不成功的分享经济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自身资源和能力迎头赶上;传统企业可以借助分享经济实现互联网化、平台化转型。其次,本研究有利于制定引导分享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其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潜力,从而有效扩大就业、盘活存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