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可以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严重并发症,如心衰、血栓栓塞事件,甚至致残、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近年来,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术后复发仍是目前房颤治疗的最大困扰,始终没有彻底有效的方法根治房颤。只有通过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才可以得出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途径。目前已证实多种与房颤相关的micro RNAs参与了房颤发生机制的调控。micro 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单链小RNA分子,能调控基因表达。有关研究表明循环micro RNAs的水平变化与一些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冠心病以及心肌炎等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关于循环micro RNAs在房颤中的相关调节作用的研究较少,探讨循环micro RNAs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将推动房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房颤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研究方向。目的:探讨血浆miR-1266和miR-150射频消融术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miR-1266和miR-150的表达与不同临床类型房颤相关性,为房颤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0例房颤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后血浆miR-1266和miR-150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做比较。根据房颤患者临床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比较各组中miR-1266和miR-150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与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分析。结果:1房颤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房颤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TC、TG、HDL-C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高血压患者比例、左心房内径、收缩压、舒张压、LDL-C、Cr、BNP、hs-CRP、D-二聚体水平方面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房颤亚组分析中,性别、吸烟史、高血压患者比例、收缩压、舒张压、TC、TG、HDL-C、Cr方面,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DL-C、BNP、hs-CRP、D-二聚体水平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浆miR-1266和miR-150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表达差异血浆miR-1266在房颤组射频消融术前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2±0.34和0.16±0.06,术前表达上升而术后则表达明显下降,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01;miR-150在房颤组射频消融术前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5±0.06和1.32±0.19,术前表达下降而术后则表达上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血浆miR-1266和miR-150与不同房颤类型相关性血浆miR-1266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5±0.25、1.91±0.37和2.42±0.96,同对照组相比均表达上升,且不同类型房颤组之间比较均存在差异;而术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7±0.07、0.21±0.05和0.09±0.03,同术前相比均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血浆miR-150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3±0.08、0.24±0.07和0.19±0.04,同对照组相比均表达下降且不同类型房颤组之间比较均存在差异;而术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14、1.67±0.21和0.51±0.13,同术前相比均表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1.血浆miR-1266和miR-150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表达存在差异。术前房颤组血浆miR-1266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表达明显下降;而术前房颤组血浆miR-150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表达明显增加。提示血浆miR-1266和miR-150可能参与了房颤发病机制的调控,作为房颤诊断、治疗的分子靶点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2.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血浆miR-1266和miR-150表达变化存在差异,提示血浆miR-1266和miR-150与房颤病情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