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拥抱灵魂的艺术——鲁迅悖论式文学创作的心理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121998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人们对鲁迅的作品是褒是贬,我们都不可否认这样的事实:鲁迅凭借艺术的天才,把自己悖论式艺术世界和丰富复杂的心灵浑融地编织在一起,使自己生活时代的人们(包括鲁迅本人)的思想情感世界获得了珍贵的记忆,对当今世界生活着的人们的思想情感世界进行了生动地预言。本文分引言、主体、结语三部分。 引言:这部分重在综述鲁迅研究者从人格心理的角度对鲁迅悖论式艺术世界所作的代表性探讨及其得失,从而说明我们有必要以现代人的心理体验重温鲁迅悖论式的艺术世界,以增进对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现当代人及其文学创作的理解。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运用人格心理学、文化学等理论,对鲁迅悖论式艺术世界进行解读。 第一章运用文本细读方法,侧重于对鲁迅的文学作品研究,以期深入体会和揭示鲁迅悖论式艺术世界中隐藏着的“不但不离而且相争”的艺术精神。本部分主要揭示鲁迅作品中既有“摩罗”精神的高扬,又有“鬼气”和“毒气”的飘荡。这两种极端的精神,完美地调和在鲁迅的悖论式艺术世界中。 第二章通过鲁迅最具隐私性的日记和书信的研读,侧重研究鲁迅深邃心灵世界中分裂与流动的人格心理。鲁迅的日记和书信中,很典型地存在着两种不同趋向的人格心理:一方面是喷涌激荡着血性的精神,一方面是掩抑不住懦弱阴郁的灵魂。这两种趋向性心理,不但没有使鲁迅的心灵世界变得简单、生硬,反而使鲁迅的人格心理变得复杂、鲜活。 第三章主要探讨鲁迅分裂的人格心理与鲁迅创作悖反的艺术特征之间的关系。鲁迅分裂的人格心理无意识地左右着鲁迅的创作,从而使鲁迅的创作呈现出趋向两极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这种趋向两极的艺术特征很好地表现了鲁迅独特的人格心理。 第四章进一步探讨鲁迅悖论式艺术世界所拥有的巨大情感张力。鲁迅“不但不离而且相争”的艺术世界使人虽然觉得鲁迅的人格心理有点偏至,但更觉得他的人格心理复杂、幽深、迷人,真正丰富、复活了鲁迅其人。 结语部分主要总结说明鲁迅“不但不离而且相争”的艺术世界既实现了艺术的“诗”(艺术)与“真”(现实) 的完美结合,又获得了深入理解当代人人格心理及其艺术的典籍性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对90年代都市小说“都市生存体验”的思考。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引言部分主要梳理了有关都市小说概念的不同界定,以及当代文学研究界对都市小说的研究现状,追溯了都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巫鬼文化与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巫鬼文化中的革命因子构成了鲁迅对抗现实世界的思想资源之一,巫鬼世界和“人”的世界的关系构成了鲁迅思考的重心。鲁迅
介绍了近尾洲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工程实施情况,对近尾洲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为今后改造国外监控系统提供借鉴。 This paper int
中国抗战的全面爆发使文学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移,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紧迫要求和血腥动荡的现实生活,使新文学浴火重生,从整体上产生了迥异于“前两个十年”的文学特质。1937~19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接受姿态,使他在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矛盾性、复杂性的特点。林语堂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时,自觉地偏爱于中
言情小说在民初的繁荣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民初年青人“人”的意识开始了朦胧的觉醒,追求婚恋自主也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要求。但生活于社会转型期的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学,不同的文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严家炎先生说:“文学有地域性,这一事实似乎很早就受人注意。”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引言中
二氧化钛(TiO2)主要存在形式为金红石和锐钛矿。由于纳米TiO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小尺寸效应等特点,在热、磁、光敏感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而广泛应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