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结核先导化合物作用靶点的筛选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f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感染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其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据估计,世界上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已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其中90%为潜伏性感染。2009年,全球已感染结核病人数达1400万人,有940万人新增病例,130万人死于结核病。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和蔓延,尤其是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和广泛耐药菌株(XDR)的出现,使结核病治疗成本高昂,临床用药也更加困难。世界卫生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DOTS方案,使世界上结核病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全球感染结核病的总人口仍在增加,而且DOTS方案对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临床上使用的抗结核药物种类有限。同时,DOTS方案虽然与过去相比治疗时间已大为缩短,但仍长达6个月,长时间治疗使病人很难坚持用药,这也是耐药结核菌株的主要来源之一。发现和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来应对结核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全球严峻的结核病感染形势,已变得越来越紧迫。本文以化合物库高通量筛选的一种新型抗结核先导化合物T8011为研究对象,在体外抑菌实验中,发现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有明显抑制效果,经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筛选到其可能的作用靶蛋白为莽草酸脱氢酶(SD)。SD是催化莽草酸代谢途径第四步反应的酶。作为莽草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SD是低等生物存活所必需的,而哺乳动物不具有莽草酸途径。这一特征使得莽草酸脱氢酶(基因为aroE)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药靶。本文构建了过表达莽草酸脱氢酶的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通过比较重组菌株与野生型菌株对T8011的MIC有无变化,来验证SD是否为T8011的药靶。结果显示两者MIC无明显差异。结合体外酶活抑制实验,表明莽草酸脱氢酶可能不是T8011的作用靶蛋白。为继续寻找T8011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靶标,本文利用双向电泳技术2-D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 TOF/TOF),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来,研究T8011处理结核分枝杆菌H37Ra前后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发现,共有32个差异蛋白斑点,并对其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出23个蛋白质。通过数据库检索分析,有7个蛋白成功匹配,确定这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中有6个上调表达,分别为MtrA、Rv0504c、烯酰基辅酶A水合酶、热激蛋白X、腺苷酸激酶、3-羰酰基-酰基转运蛋白合成酶II,6个蛋白中有5个蛋白参与了信号转导,耐缺氧、腺苷酸磷酸酯代谢、脂肪酸代谢等生理过程;1个下调表达,即硫醇过氧化物酶,它参与了胞内过氧化物的清除。7个蛋白中有一些具有成为药物靶标的潜力。
其他文献
以鄂西S镇食药执法工作为例,对基层执法专业化的实践困境进行机制解释,并探讨当前基层执法的多元属性。在基层,执法者为了应对执法专业化的实践困境,常采取新设执法目标、变
本文对虾青素对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及ECM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72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组,n=12)、一般训练组(M组,n=12)、过度训练
厦门让我感到很柔软,不论是街道、人、还是人说话的声音与微笑,都像棉花糖和温水,柔软。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后胆汁漏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选择收治的肝胆手术后胆汁漏的患者20例,对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特点以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全部患者经不同手术介
<正>1概述创伤是指机械力作用于人体后所造成的机体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和功能障碍。据WHO统计,全球约10%的死亡患者和16%的致残患者因创伤所致,同时创伤也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HFMD患儿除实施常规护理外,重点在常见并发症及危重先兆征象的观察和出院指导。结果:及时发现
为了提高激光打标卡标刻精度和标刻速度的求,提出一种基于USB接口激光打标控制卡的设计:控制卡首先通过PFGA主控模块控制USB传输模块,进行接收上位机传送的图像标刻数据,接着将标
结合海南开展省域“多规合一”试点的实际,分析了海南省林地变更调查工作,针对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海南林业技术人员在以后的林地变更工
近年来,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铁矿石等主要资源自给率不足,浅部矿产资源逐渐枯竭,需向深部埋藏的矿床开采。竖井是矿山的咽喉,虽然其只占全矿井巷工程量的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的开展,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逐渐增加,并逐渐成为危重症患者的死亡因素之一。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