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重心逐步向地形、地质以及环境条件相对复杂,工程难度较大的西部偏远山区扩展。山区二级公路已经成为开发山区资源、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及沟通外界的重要通道,对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山区的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贡献。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目前70%以上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均发生于山区二级公路上,山区二级公路呈现出交通事故频发、重特大交通事故不断等特点,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因此,针对目前山区二级公路交通安全急需改善的现实问题与迫切需求,研究分析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与特征,解析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致因以及针对山区二级公路进行风险性评价,是目前提升山区二级公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最佳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论文从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的总体形势出发,选取多个角度分析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在各个交通事故指标层面的整体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基于部分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进一步结合山区二级公路的特点,分析山区二级公路的交通安全特性和存在问题。研究内容为下文的事故形态视角下的交通事故致因分析以及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山区二级公路风险性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论文以山区二级公路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际的采集的典型山区二级公路--元双公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基于交通事故形态为研究视角,构建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追尾、正面及刮擦3类事故形态为因变量,从道路交通环境、道路交通设施与车辆类型等方面选取7类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研究分析在山区二级公路复杂行车环境下不同交通事故形态的致因,获取不同事故形态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山区二级公路复杂的地形条件与行车环境,不同交通事故形态的致因存在显著差异性;机非分隔带设置是追尾和刮擦事故发生的危险性因素,道路标志标线设置是追尾、正面碰撞及刮擦事故的保护性因素。大型客车对追尾碰撞事故的影响程度最大,中型货车对正面碰撞的影响程度最大,但对刮擦事故的影响最小;不利天气对追尾事故发生的影响程度是正常天气的3~4倍;夜间行车无路灯照明时,发生追尾事故的概率为白天时的1.312倍。研究内容为下一章节的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山区二级公路风险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基础。最后,基于山区二级公路风险性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在综合分析现有评价指标优劣的基础上,结合山区二级公路风险性影响因素的特点与山区二级公路的固有属性特征,构建适合进行山区二级公路风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类定性与定量指标的分级标准进行界定划分;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二级公路风险性综合评价方法,具体流程与步骤包括:建立综合评价信息系统和决策表——指标数据离散化处理——基于粗糙集的指标筛选——基于粗糙集的指标权重确定——综合评价合成,并且通过选取实例山区二级公路进行评估方法验证分析。研究发现,所构建的山区二级公路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风险性评价方法合理,科学。研究成果可为实现山区二级公路交通安全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