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赞比亚铜矿带位于刚果克拉通东南缘,以星罗棋布的大型、超大型层状铜矿闻名于世。本次研究选取Chambishi铜矿区,采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厘定了Roan群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探讨了Roan群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确定了Chambishi辉长岩体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精细反演了新元古代刚果克拉通东南缘裂谷演化历史。通过系统剖析Roan群与铜钴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了Roa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赞比亚铜矿带位于刚果克拉通东南缘,以星罗棋布的大型、超大型层状铜矿闻名于世。本次研究选取Chambishi铜矿区,采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厘定了Roan群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探讨了Roan群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确定了Chambishi辉长岩体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精细反演了新元古代刚果克拉通东南缘裂谷演化历史。通过系统剖析Roan群与铜钴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了Roan群对成矿作用的贡献,为研究区未来的勘查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Roan群自下而上可分为下Roan亚群、上Roan亚群和Mwashia亚群。下Roan亚群岩石整体富集轻稀土,δEu、La/Sc、Th/Sc、Th/Cr值指示其来源于长英质物源区。碎屑锆石多呈次棱角状,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和高Th/U比值(0.52.0),支持下Roan亚群源区为长英质物源区。下Roan亚群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集中于2.11.7 Ga,出现少量新太古代(2.72.4 Ga),古元古代(2.3–2.1 Ga)和中元古代(1.51.0 Ga)碎屑锆石。对比区域岩石单元的地球化学和年龄特征,本文认为下Roan亚群物质主要来源于中酸性的基底Lufubu变质杂岩、Bangweulu地块和Muva超群,少量物质来源于Irumide带中花岗岩。自下而上,下Roan亚群碎屑岩SiO2/Al2O3比值升高,CIA值降低(小于65),表明矿物成分逐渐成熟,化学风化程度降低,下Roan亚群整体沉积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Roan亚群最年轻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1003±35 Ma,与Nchanga花岗岩提供的沉积时代下限(883 Ma)一致。下Roan亚群层状矿床成矿年龄为约820 Ma,因此,下Roan亚群沉积时代为883820 Ma。上Roan亚群底部出现硬石膏,指示早期炎热干燥、强烈蒸发的环境;上部白云岩Sr含量为168.0243.0 ppm,Ba含量为1.7287 ppm,Sr/Ba比值远大于1,指示后期为稳定的碳酸盐台地环境。白云岩Th/U比值较低,δCe略大于1,暗示了弱还原环境。上Roan亚白云岩厚度较大,Mg2+/Ca2+比值较低(1.067.46),底部泥质岩遭受强烈镁化,上述特征支持白云岩成因模式为以渗透回流为主,局部为萨布哈模式。Chambishi辉长岩体结晶年龄为772762 Ma,标志了第二次裂谷作用开始。辉长岩受地壳混染程度低,La/Yb、Th/Ta、Th/Yb和Ta/Yb比值与富集地幔相似。锆石εHf(t)为0.4212.46,低于同期的亏损地幔(约+14),TDM2(8601620 Ma)大于形成年龄,表明辉长岩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全岩ISr(t)为0.706220.70859,INd(t)为0.511600.51169,εNd(t)为-0.720.64,指示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EMI。多组地球化学证据证明Chambishi辉长岩源区为富集地幔EMI。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赞比亚铜矿带新元古代裂谷成矿历史为: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新元古代刚果克拉通东南缘经历了两次裂谷事件。第一次裂谷期为883820 Ma,沉积了下Roan亚群和上Roan亚群。820800 Ma时,受压实成岩、石膏脱水作用影响,氧化性成矿流体沿着同生断裂和透水层下渗,淋滤萃取Mindola组和基底早期铜矿床的铜金属。由于地温梯度大幅升高,富钾、铜成矿流体受热循环上升至COM层时发生还原作用导致矿质沉淀。经历长周期、持续性的成矿流体循环,最终在COM层形成了超大型沉积岩型层状铜矿。820772 Ma时为地壳稳定期,伴随小幅地隆升使沉积作用停止。约772Ma,第二次裂谷作用使得基性岩浆开始活动。第二次裂谷期为772620 Ma,沉积了Mwashia亚群、Nguba群和Kundelungu群。682645 Ma时,赞比亚铜矿带出现第二次裂谷成矿作用。620 Ma之后,裂谷开始闭合,最终在560530 Ma时,刚果克拉通与Kalahari克拉通碰撞聚合形成冈瓦纳大陆,使得540490 Ma时发生叠加成矿作用。
其他文献
长期以第三系油气勘探为主的南堡凹陷及其周边地区,近10年开始向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延伸拓展,然而对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沉积环境演化及储层分布规律较低的认识程度,成为目前限制古生界油气勘探的主要原因。结合露头剖面实测描述、井下岩心及镜下观察、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地球物理测井解释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南堡凹陷及其周边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演化及储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为古生界沉积环境研究提供
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行为的定量表征通常采用质量平衡计算和基于化学风化指标的地球化学背景值计算两种方法。前者由于母岩受限而无法在我国区域化探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中应用。本文研究风化过程中金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定量表征。通过对胶东地区远离金矿影响的背景区分别发育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玄武岩的3个风化剖面研究,发现风化土壤中的金含量通常比其母岩中的含量高数倍甚至高达一个数量级以上,Al2O3/Ti风化指标
中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南北两侧古天山洋和南天山洋的洋陆俯冲、陆陆碰撞过程,相应的发育有大量岩浆岩。部分学者注意这些岩浆岩的构造-演化存在不对称的演化模式,但整体上究竟存在怎样的不对称模式,仍未有明确的认识。本文立足于中天山西段,选取典型地区(矿点)为研究对象,并在收集区域上早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古天山洋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奥陶系广泛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沉积,已发现国内最大的碳酸盐岩岩溶型油气田。该论文选取了柯坪地区野外露头和塔河地区钻井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以及相关样品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奥陶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特征,建立了高精度层序格架,并在该格架内开展了内幕岩溶储层发育机制的研究。碳酸盐岩低级序层序界面识别难度大。野外观察中引进了元素枪、伽马仪等测试仪器,并进行米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康宁地区煤系致密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地质因素多变,成藏控制作用复杂。论文立足于煤系致密气聚集成藏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动态变化,主要从储层沉积演化过程、烃源岩特征、多层系致密砂岩物性分布规律、平面上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对气藏的控制作用及空间上沉积-成岩-构造综合作用的源储关系入手,系统解剖了东缘煤系致密气的富集成藏耦合模式特征。刻画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演
新元古代晚期的伊迪卡拉纪是成冰纪“雪球地球”事件和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事件之间的过渡时期,其古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是地学研究热点之一。以多细胞生物为特征的伊迪卡拉纪生物群尽管在其属性和分类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但其多样化以及广泛的分布被认为是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的前奏,而受广大学者关注。华南地区中-晚伊迪卡拉纪的黔东北瓮会生物群,以宏体藻类为主、具有后生动物和可能的遗迹化石。本论文重新
随着钻井工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例如具有显著各向异性特征的页岩广泛分布,且深部地层往往伴随高温、高地应力以及高孔隙压力等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逐步推广应用的大斜度井、大位移井、水平井等对井壁稳定性的要求也更加严苛。因此,深入探讨影响各向异性地层井壁稳定的关键因素并建立模型进行科学分析,将为工程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指导。首先将岩石本体Mogi-Coulomb破坏准则和弱
碳酸盐岩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聚集效率和保存时间,其规模及分布影响油气藏的富集特征。揭示盖层分布特征和封盖性能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意义重大。本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和柯坪露头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盖层为例,通过岩心→岩石薄片→成像测井(FMI)→钻测井逐级标定,建立4类FMI定性判别模式(含块状、含层状、含斑状和含线状)和定量识别标准(RDRS≥1000Ωm且GR≤15 API)。碳酸盐岩盖层岩
本研究描述了寒武纪苗岭期至芙蓉期华北地台北缘微生物岩宏观、中观及微观组构的多样化构成。随着古生代以来的第一次海侵,华北地台大部分地区发育了浅海相沉积,特别有利于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的生长和相关微生物碳酸盐的生产。研究剖面主要分布在山西、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省区,包括寒武系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根据年代地层框架下沉积相的叠加模式和旋回性,这些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沉积层序由徐庄组底
岩溶水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鲁中南半湿润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鲁中南半湿润区的平邑-费县岩溶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试验和综合研究,重点开展了岩溶水系统组成、水流系统结构及水动力场特征,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开展了岩溶水系统分区、概念模型构建和岩溶水形成年龄与可更新能力研究,取得如下新认识:1、查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具有“两源多汇、多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