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作为其传播介体,给东亚地区的水稻生产造成了重大威胁。为揭示白背飞虱与SRBSDV之间的互作关系,我们利用Ion Proton II测序平台对携带SRBSDV和未携带SRBSDV的白背飞虱唾液腺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克隆并分析了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9个白背飞虱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对不同龄期、不同饲毒时间的白背飞虱所含的病毒基因S10进行了绝对定量分析。结果如下:1.白背飞虱的唾液腺在取食和病毒传播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Ion Proton II测序平台对白背飞虱带毒和不带毒的唾液腺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53,073条Unigene序列,其中有51,407条来自不带毒白背飞虱的唾液腺,52,062条来自带毒白背飞虱的唾液腺。GO分类和KEGG Pathway代谢通路分析表明,与生物代谢相关的基因最多。根据NR数据库的注释结果发现许多基因都与半翅目中热点研究的酶类有关。我们预测了579个分泌蛋白,其中一些有可能涉及病毒与宿主的互作。通过分析唾液腺转录组结果,发现共有8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与病毒的致病特性有关。这些基因中,我们分析了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和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OBP)在带毒和不带毒白背飞虱3种组织(头部、消化道和剩余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2.对9个常用的白背飞虱内参基因的部分片段,我们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并利用目前常用的内参基因稳定性的软件(geNorm version3.5、NormFinder version 0.953、BestKeeper和delta Ct法)验证了其在不同实验条件(不同龄期,不同温度,不同的虫体部位和感染病毒)下的稳定性。这些内参基因包括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 1-alpha,EF1A)、泛素(Polyubiquitin,UB)、核糖体蛋白S18(Ribosomal protein S18,RPS18)、肌动蛋白(Actin1,ACT)、α-1微管蛋白(alpha-1-tubulin,A1TU)、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3-phosphate,GAPDH)、核糖体蛋白L9(Ribosomal protein L9,RPL9)、核糖体蛋白L10(Ribosomal protein L10,RPL10)和18S RNA(18S)。根据Refinder软件分析比较,不同龄期、感染病毒、不同的虫体部位和不同温度处理后,最稳定的内参分别是:A1TU、GAPDH、RPL9、A1TU。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不同龄期、不同取食病株时间段的白背飞虱体内SRBSDV S10基因拷贝数进行了绝对定量分析。对同一发育阶段白背飞虱体内的SRBSDV S10基因拷贝数的比较表明,获毒龄期越早,白背飞虱体内的SRBSDV S10基因的拷贝数越高。在1-2龄期获毒的白背飞虱成虫体内SRBSDV S10基因的拷贝数比3-4龄期获毒的成虫体内含量高;同样,在3-4龄期获毒的白背飞虱成虫体内SRBSDV S10基因的拷贝数比5龄期获毒的白背飞虱成虫体内含量高。所有处理的病毒峰值都出现在成虫中期,这对具有迁飞习性的白背飞虱来说,有益于SRBSDV更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