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相关联的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第二部分为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1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目的:中药内服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现代文献较多,但临床用药及辨证分型多样,缺乏系统总结。本研究在查阅近15年中医临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和总结中医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规律,为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搜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发表日期为1998年1月至2013年8月的相关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排除重复的文献报道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使用Excel2007表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文献中使用中药的情况和痤疮的辨证分型统计频次及频率。结果:1.共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72篇,包含128首方剂,195种中药材,43种痤疮证型。2.所有中药共出现2062次,中药频次最大的为79次,最小的为1次,中位数是31次。排名前十位的是:黄芩、生甘草、栀子、丹皮、连翘、生地、赤芍、蒲公英、丹参、金银花。195种中药被《中药学》记载的有192种,涵盖了中药品18个大类,28个小类。排名前五位的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祛瘀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3.192种中药,四气以寒最多,五味以苦最多,归经以肝经最多。4.43种痤疮证型排名前五的是:肺经风热证、胃肠湿热证、冲任不调证、肺胃湿热证、湿热蕴结证。43种证型共归纳出19类证型,排名前3位是:湿热类、肺热类与痰瘀类。5.治疗湿热类痤疮,用药排名前五位是茵陈、黄芩、栀子、生大黄、白花蛇舌草,中药类别排名前三位的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治疗肺热类痤疮,用药排名前五位是黄芩、桑白皮、枇杷叶、生地、甘草,中药类别排名前三位的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祛瘀药;治疗痰瘀类痤疮,用药排名前五位是夏枯草、陈皮、生甘草、红花、丹参,中药类别排名前三位的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补虚药。结论:临床治疗痤疮运用清热药最多,清热是贯穿痤疮治疗过程始终的总原则。最常见的痤疮类型为湿热类、肺热类和痰瘀类。2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中药口服加祛痘面膜外用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规范中药面膜外敷的操作流程;通过观察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本方案的安全性。方法:1.按先后顺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痤疮患者以3:1随机分配到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证组、肺胃湿热证组和痰瘀互结证组。2.肺经风热证组口服Ⅰ号方,外用面膜Ⅰ号方治疗;肺胃湿热证组口服Ⅱ号方,外用面膜Ⅱ号方治疗;痰瘀互阻证组口服Ⅲ号方,外用面膜Ⅲ号方治疗;对照组口服丹参酮胶囊外用0.3%维胺酯维E乳膏。共治疗6周。3.所有患者于初诊及治疗后2周、4周、6周分别填写观察表,记录皮损个数、痤疮等级、中医症状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治疗6周后计算疗效指数。4.在初诊及治疗后2周、4周、6周分别记录患者非炎性皮损和炎性皮损个数,两者相加的总皮损个数即为总皮损分数。根据治疗前后皮损分数变化来计算疗效指数。同时根据痤疮等级、中医症状评分来评价临床疗效。5.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的检验结果,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本次实验的安全性。6.采用SPSS for window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治疗6周后,试验组痊愈27例,显效77例,有效5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87.64%;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肺经风热组总有效率为87.50%,肺胃湿热组总有效率为88.33%,痰瘀互阻组总有效率为87.0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20和0.040)2.在痤疮等级变化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痤疮等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试验组在治疗6周后Ⅲ级、Ⅳ级痤疮患者数明显减少,Ⅱ级痤疮患者数基本不变,Ⅰ级痤疮患者数量增加。3.中医症状评分方面,治疗6周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出现显著性差异,P值<0.05。患者包括口臭、腹胀、便秘、小便赤黄、痛经等中医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4.本次试验共完成241例,治疗前后患者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无异常,在治疗全过程患者未发现与药物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中药配合面膜辨证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减少患者不同类型皮损数目。2.能够降低患者痤疮等级,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3.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4.本治疗方案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