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性雕塑是按照功能分类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辞海》对其解释如下:“(纪念性雕塑是)以表彰历史人物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雕塑,一般安置在特定环境或纪念性建筑的综合体中,具有庄严、永久的特征。”在目前大部分按照功能对雕塑艺术进行分类的理论著作中,纪念性雕塑几乎都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这一位置是与纪念性雕塑在雕塑建设历史上所占有的资源比例、专注程度等特征相符的。任何一件纪念性雕塑作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与时代背景、政治意志、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特殊性正是纪念性雕塑艺术之所以为“雕塑艺术乃至造型艺术的正剧和史诗”的根本,也是需要将对其的认识推向深化的根本性原因。
本文通过对纪念性雕塑的现有实体、历史资料、现有研究理论进行归纳和深层次发掘,以求在学理层面上明确纪念性雕塑的共性,并为今后中国的纪念性雕塑实际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第一章为引言,第二至第六章为分析论述,第六章为结论。引言首先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并对国内外有关纪念性雕塑的相关著作资料进行梳理综述。随后提出主要研究目标和扩展研究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了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简要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没有全面梳理纪念性雕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而是着重探索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出现的社会需求以及技术背景,通过对其起源的明确来强调纪念性雕塑沿用至今的基本特征,以为后续分析论述打下基础。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纪念性雕塑的艺术生产过程,并总结出纪念性雕塑建设流程中的三大主要参与者--赞助者、创作者和接受者,明确纪念性雕塑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三大参与者的互动途径和程度,有利于在其后的章节中探讨纪念性雕塑的内容、形式以及命运问题。
第四章着重分析赞助者在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为赞助者的行事目的和行为特征具有共性,因此纪念性雕塑的赞助者对于创作者选择雕塑形式的要求也具有可供研究的明显共性。首先论述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发起者因素,其后分析了所在地传统对赞助者选择纪念对象的影响。
第五章在第四章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着重探讨纪念性雕塑创作者的表现对象运用方式。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例证指出在纪念性雕塑创作中,创作者所能选择的表现对象是有限的。其后指出表现对象的几种特征及类型:主要表现对象即纪念对象的情况、表现对象的“一般属性”、“他者”作为表现对象的多种用途以及作为次要表现对象的神祗形象。
本文的第六章着重运用大量现实例证解释纪念性雕塑遭受毁坏、误解等物质命运及再解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结论用简洁的语言将二至六章分析论述的纪念性雕塑诸多问题进行了定格描述,并针对本文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纪念性雕塑这样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出其诸方面的内在规律。这一研究工作在广度上已经超越了艺术的范围,但其深度则集中于纪念性雕塑艺术本身。特别是,文中创新性地分析了纪念性雕塑的赞助者、创作者和接受者各自的身份、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其后用较大篇幅分析了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形式要求的先决因素、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形式的主要要求、赞助者影响纪念性雕塑形式选择的手段。本文最大的一个创新点在于,通过分析所得出的纪念性雕塑特征规律,可以用于解释大量现实世界中纪念性雕塑遭受毁坏、误解的社会现象。这一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过程将把我们对纪念性雕塑的认识推向深化,从而有助于将我国城市建设领域对其在形式和内涵上的运用推向更高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