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 区位于电离层的最下部,其高度范围约为50km-100km。D 区的主要特征是对穿过他的无线电波有强烈的吸收,同时其光化学过程极其复杂。中频雷达可以探测D 区的电子密度和大气风场,是观测和研究D 区电离层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中频雷达的探测结果对D 区电离层特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利用昆明中频雷达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期间对66km-80km 高度范围内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分析与讨论了D 区电子密度的季节特性,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07)比较。观测结果显示春季的电子密度最大,冬季的电子密度最小,变化特点与IRI 模型不一样。F是垂测电离图上反射回波的最低频率,可一定程度上反映D的电离程度。进一步分析f与电子密度的关系,发现去除太阳天顶角影响后的电子密度与f 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相对于IRI 只是简单的采用电子密度为太阳天顶角的函数,我们认为昆明MF 雷达观测D 区电离层是较为有效和可靠的。
2.分析了D 区电子密度的周日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太阳天顶角的减小,冬季电子密度在64km-68km 高度范围内的变化特点是先减小后增大,其他季节在78km-80km 高度范围内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夏季表现的最为明显。
当太阳天顶角较大时,在电离层低高度上有明显电离发生,物理动力学过程引起不同成分在一定高度上浓度的变化可能是其重要产生机制。
3.分析了电子密度周日变化中一个观测特征:不对称性。从观测结果来看不对称性发生在每个月份的每个高度。66km 高度上冬季、春季和8月份在较大天顶角处不对称性有突然增强,其他季节表现不太明显。80km 高度上冬季、春季和8月份的不对称性很明显,夏秋季节的变化比较复杂。其他高度上春秋季节该特征比夏冬季节表现明显。大气动力学过程引起温度变化及NO 浓度变化进而引起电子密度变化是一种可能的重要机制。
4.分析了电子密度高度剖面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所有高度上都是冬季电子密度最小,74km 以下是春季最大,以上是秋季最大,其中春季在78km 高度上变化最为复杂。在正午电子密度高度剖面中,66km 以下四个季节都是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夏秋在此高度达到最小值后开始增加,而春冬继续减小至68km 后增加,但春季在70km 达到极大值后又开始减小,至72km 极小值后又开始增加,并增加越来越快。整个高度剖面中春冬和夏秋分别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这可能与不同季节D区的辐射源在不同高度上的作用不一样有关。
5.分析了D 区电子密度对太阳耀斑和日食等太阳活动的电离层响应。结果表明,伴随着太阳耀斑和日食的发生,电子密度有效观测值相对于同一观测日的其他时间或其他观测日的同一时间有突然增多或减少,而且日食期间电子密度达到最小值的时刻与电子产生率达到最小值的时刻存在8分钟的时延。基于日食期间电子密度与电子产生率的关系及光化平衡方程,建立时延对称模型和食甚模型来估算日食期间有效复合系数,两个模型计算的有效复合系数均与以前的理论和观测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对电子产生率进行反演,也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