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海南部海门市近岸蛎蚜山牡蛎礁是国内罕见的鲜活牡蛎附生在古牡蛎礁体上的区域,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和旅游开发价值,于2007年被批准成为江苏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国的现代牡蛎礁多发育在河口,可是江苏省海门市近岸黄海海域的蛎蚜山牡蛎礁却发育在非河口地区。为什么发育在非河口地区?至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为了揭开这个谜,在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908)的支持下,在牡蛎礁区挖取了剖面,钻取了钻孔,进行了岩相、粒度、磁化率、黏土矿物、孢粉和硅藻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并进行了14 C年代的测试。
通过对钻孔岩芯的分析,建立了本区大约5 万年以来的环境演变系列。结果发现,大约距今4~2 万年之间(末次冰期间冰段),该区曾经为潮滩沉积环境。大约距今2-1.2万年之间发育了1-2 米厚的陆相硬黏土。大约12000年以来又演变成潮滩沉积环境,大约在距今6400年前开始出现河口沙坝或者潮流沙脊沉积环境。
蛎蚜山牡蛎礁就发育在河口沙坝或者潮流沙体相沉积基底上和环境中。牡蛎礁发育的时间不象过去认为的只有几百年或者一千多年的历史,本文研究认为牡蛎礁开始发育的时间早于4000年,可能在距今6400~4000年之间。黏土矿物特征显示出,该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长江,蛎蚜山牡蛎礁的发育与长江口影响密切相关。随着长江河口的南迁,现在的环境背景已经不太适合牡蛎礁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