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是文艺复兴后全世界思想最活跃的一个世纪,也是世界文化融合最自觉的一个世纪。20世纪是中国打开国门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受传统的封建的残余思想压迫的一个世纪。20世纪是现代语文教育从无到有的一个世纪,也是语文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艰难成长的一个世纪。 本文从清朝末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关起门来搞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个时期来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并试图解释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 清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要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领导,这使得语文教育也体现出改良精神,在封建教育中融入了实用教育,但总体倾向仍是封建的、保守的。它打破了科举制度的禁锢,建立了新的学校系统和教学制度。于是,和现代语文教育内容、规模、要求近乎一致的国文科,1903年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设起来。 辛亥革命成功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五四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加盟动摇了孔孟的一统天下,社会上出现了关心政治、追求民主平等的心态,思想空前解放。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也突出表现在对自由与民主思想的追求上。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都直接影响了语文教育,胡适认为语体文进入教科书至少使中国教育的革新提早了二十年。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为指导思想,语文教育上也一方面体现“人民民主”的大众教育的特点,一方面体现与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相结合的“专政”特点。 建国后由于国际“冷战”形势、前苏联的影响和国内左倾错误的泛滥,语文教育也失去了本来面目,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教学效果很难保证。这一历史教训值得我们铭记。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邓小平于1985年如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定性。“第二次”是相对于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它不仅是政治、经济制度的革命,同时还是一次思想观念的革命,百花齐放是此时意识形态的特点,多元化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格局,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为语文教育的前进提供了动力。 当前,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不满,正反映了语文教育与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步。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教育先行。语文教育应以自己的方式反作用于主流意识形态,变被动为主动,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个性和前瞻性将是语文教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