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t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资料,计算了1948-2002年全球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并对其季节及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最后着重研究了夏、冬季大气热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全球大气热源在南北半球呈不对称分布,北半球的加热强于南半球。夏季大气热源位置较赤道偏北,而冬季较偏南。全球存在四个主要的大气热源中心,且位置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分别位于中非,孟加拉湾附近,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及加勒比海西南部。冬季则移至南非,海洋大陆至印度洋一带,澳大利亚西北部至南太平洋附近及南美洲北部。 (2)全球热源季节变化显著区主要限于季风活跃区及其附近区域。夏季大气热源的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秋、冬季依次变小、变弱,春季开始又变大变强。总的水汽潜热汇与总的大气热源变化的步调比较一致,夏季陆地上清楚,冬季海洋上明显。 (3)EOF分析的结果表明全球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显著区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热源异常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近赤道地区最强,两极较弱。大多数年份热源异常在经向方向呈明显的正负相间排列,纬向方向则表现为有几个异常加热、失热中心。 (4)夏季中非、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及加勒比海西南部的大气热源都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中非热源在20世纪70年代存在减弱突变,而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和加勒比海西南部热源存在增强突变,孟加拉湾热源存在减弱变化趋势。 (5)冬季南美洲北部热源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70年代中期存在增强突变,南非和海洋大陆至印度洋一带热源存在增强变化趋势,而澳大利亚西北至南太平洋一带热源存在减弱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平流层臭氧总量减少已经被许多观测事实所证实,中国地区也不例外。臭氧层减少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近地面中短波紫外辐射的增加,这将对人类
本文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提供的1979-2007月平均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WE)资料,研宄了北半球雪水当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在季节尺度上,欧亚远东及北美高玮度区域都有相比
本文利用HYSPLIT-4传输,扩散模式和MM5V3中尺度预报模式,采用美国NWS为NCEP业务运行FNL数值预报模式提供的初值场资料和从NOAA的CDC网上获取的全球NCEP/NCAR气压层再分析资料,对
稻飞虱是我国目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灾害威胁之一。本文从地区级、省级、全国级等三个层次分析了不同尺度气象因子对稻飞虱发生影响的关键因子及关键时期,并进行了全国范围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给高原的气候效应研究带来了困难
本文利用2002~2004年长沙、常德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常规观测资料,对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基于天气形势进行分类.分别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
本文以淮河流域作为湿润气候区地表径流模拟的试验区,利用统计-动力学方法改进基于蓄满产流模式的地表径流参数化方案。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所计算的
学位
介绍了一种基于煤矿井下管道压缩空气的,无需热源、电源的一种气—液自动增压装置,对其方案设计过程和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通过试验得到一组参数,并对此参数进行了修正。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越南在胡志明的领导下,成立了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但刚刚成立不久,1946年12月,法国殖民主义者就卷土重来,占领了越南南方各个城市和交通要道,并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