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军山水画审美视角与艺术表现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艺术源远流长,在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与道德伦理,是历史文脉的生动呈现,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艺术的生长与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绘画艺术形成了稳定而强大的传统。这种传统,构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审美又反塑了艺术,艺术彰显审美,两者相契相合,难以分割。广西漓江流域地区的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挖掘和保护文化基因,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对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进行研究,须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其审美思想、艺术语言以及表现成果。本文以白晓军山水画审美视角与艺术表现为课题,对这位常绘泛漓江流域艺术家的人生阅历解读,挖掘其美学创作的理论根基。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相关资料、对其代表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审美风格深入研究,辅以对其山水画创作过程的观摩体会,从白晓军先生画作中总结出其作品表现手法既有岭南画派画家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的“野趣”,也有以情取物、以物言情的文人意趣“随意”如此两大特点。他不断汲取应用古今中外艺术素养,形成绘画作品独到的审美构图技巧与视觉效果,通过皴擦点染交织、积墨与焦墨法更替、不同赋色手法、沉静深厚的色彩、平涂润染、点线面构成以及混合排列的组织模式、墨块与空白的形式美法则,潜心创作,形成野逸苍茫的意趣、幽深和谐的寄情、爽健秀逸的借景、秀润天成的作品风格。他的作品将南方的山水呈现出雄浑豪放又流动清旷、沉郁苍茫又清润秀美的美学精神,生动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和谐的生命力的精神内涵。作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内涵理念。本文对白晓军作品的艺术研究,从四个章节展开讨论。第一章节主要探讨艺术家白晓军的从艺背景及文化修养、审美方式的形成,其倡导的泛漓江流域的理念形成,成为当代画坛著名艺术家的学术素养。第二章节对艺术家白晓军在写生与创作过程中观察与表现的独特视角展开阐述。笔者分析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的形成原因与特色,对仰视与平视的“视角的显现方式”“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及“大隐隐于市”的个人观念展开论述。第三章节对画家的意境表现及语言特点展开分析,包括意境风格的描述与绘画语言的形成分析。重点分析其野逸苍茫的意趣、幽深深厚的寄情、爽健秀逸的借景、秀润天成的创作。对绘画技法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重点从笔墨语言、敷色手法、构图方式等方面展开分析,分为皴擦点染的交织、积墨法焦墨法的更替、沉静深厚的色彩、平涂润染的方式、混合排列的组织模式、墨块与空白的形式美法则。第四章节是画家白晓军先生个人影响力的实践意义。本文以白晓军先生的作品为例,多角度剖析了他阶段性代表作品的风格特点,并结合他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对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建立起多维立体的认识。通过对白晓军先生的审美视角与艺术表现的研究,旨在由表及里深度体察艺术家的艺术特点。这种关注有益于画家个人的风格面貌的呈现及山水画在当代语境下的建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学位
近几年来,我国矿难事故频频发生,年年“荣登”我国十大灾难的榜首。这与我们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这一主题非常的不协调,矿难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