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排斥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金融排斥和狭义金融排斥两种。狭义的金融排斥即绝对的或完全的金融排斥,指部分群体完全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享受不到所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状态。广义的金融排斥即相对的或部分的金融排斥,是指部分群体虽然没有被完全的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但无法享受到某些特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或者在享受某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群体比较困难的状态。农村金融排斥也可以理解为整个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更难以接触到金融产品和服务。从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来看,金融排斥可以分为自愿性排斥和非自愿性排斥,非自愿性排斥又可分为选择性排斥和隐蔽性排斥。自愿性排斥,是指由于自身相关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的缺乏,而不愿意去了解和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产品和服务,或者由于自己或身边的人曾经被金融机构拒绝,认为金融机构不会向自己提供服务等,而自愿放弃使用和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权利造成的排斥。选择性排斥,是指由于金融机构选择性的供给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于不同群体采取歧视性政策,人为造成的金融排斥。隐蔽性排斥,是指这类人群表面上没有受到排斥,金融机构并没有明确把他们划为禁区之外,但实际上由于客观原因他们却享受不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本文进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了金融排斥模型,分析了金融排斥的各方面原因和影响金融排斥的多方面因素。农村金融排斥的程度随着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而不断发生转变。传统一元经济向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条件下的资本剩余和积累是转换的前提,农村金融排斥也由于城乡之间分工随之产生。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村金融资源不断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金融排斥的加剧,而非正规金融在缓解金融排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元经济结构的后期,工业反哺农业,金融资源开始由城市流向农村,农村金融排斥得到缓解。在二元经济结构完成了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转变之后,城乡金融市场完全融合,农村金融排斥消失。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处于相对滞缓期,农村金融排斥持续存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金融排斥程度的加深。改革开放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经历了不断波动时期,农村金融排斥各方面成因都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而变动。通过实证检验得到,农户受教育水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均储蓄存款等反映农村金融排斥的指标,都同二元对比系数这一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指标存在长期正相关协整关系,二元对比系数也是农户受教育水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均储蓄存款的格兰杰原因。实证结果验证了二元经济结构会造成农村金融排斥的加剧。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金融排斥问题,需要从减轻农村金融排斥和弱化二元结构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鼓励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培育和协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咨询及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要消除二元经济政策性壁垒,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促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