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生态平衡、改善区域气候、涵养水源及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植被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化。深入挖掘植被序列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形成对植被变化机制的深刻认识,进而为合理地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国土空间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东北地区因其多样的气候以及复杂的地形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生态平衡、改善区域气候、涵养水源及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植被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化。深入挖掘植被序列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形成对植被变化机制的深刻认识,进而为合理地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国土空间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东北地区因其多样的气候以及复杂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植被分布格局,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包括开荒、造林等在内的较为剧烈的人类活动,是开展植被动态变化检测及驱动因子研究的热点区域。基于此,本文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3g数据、气候因子数据及多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薄盘样条函数插值、趋势分析、突变检测、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及残差分析等方法,在对气候因子、土地利用以及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植被变化驱动量化方法框架,针对植被变化趋势变化与突变特征,进行驱动因子的区分与量化,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1982-2015年间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年均温倾向率为0.254℃/10 a(P<0.05),其中大兴安岭南部、小兴安岭、以及松嫩平原东部升温较快;年均温在2008-2009年间有一个由高温向低温的转折,1982-2008年期间的升温速率约是整个时间段的两倍;东北地区1982-2015年间降水量波动性较大,呈小幅减少趋势,倾向率为-4.979 mm/10a(P>0.05),区域内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在1998-1999年间降水量有一个由高向低的转折,1999年后年降水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林地、耕地及草地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地类,合计占比近90%,1980-2015年间耕地面积的增加量最大,主要由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转移而来。(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DVI值的排序大致为林地>耕地、沼泽地>草地>盐碱地>沙地,耕地NDVI在生长季前期与后期差异较大;林地的NDVI峰值大多出现在7月,草原、耕地的NDVI峰值出现在8月。季节NDVI值排序依次为夏季>生长季>秋季>春季;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东部的春季NDVI显著降低,而秋季NDVI呈现与之相反的变化趋势;夏季NDVI与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年最大NDVI和年平均NDVI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差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年平均NDVI相较于年最大NDVI识别出更多显著降低的区域,这种趋势差异主要体现在耕地分布区。东北地区1982-2015年间52.87%的区域存在趋势突变,突变年份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异特征;突变幅度以NDVI由高值向低值转变,即负突变为主,其中突变幅度较大的前后趋势类型为“降低/升高”与“升高/升高”,前者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部,后者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3)人类活动是东北地区1982-2015年间植被趋势变化的主导因素;植被显著改善中来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4.97%和75.03%,其中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西部、小兴安岭以及三江平原部分区域的植被改善由人类活动主导,大兴安岭北部的植被改善主要由气温主导,呼伦贝尔高原的植被改善与降水和人类活动有关,长白山南部的植被改善与气温和人类活动有关;植被显著退化中来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6.60%和63.40%,大兴安岭南部的植被退化主要由降水主导,松嫩平原北部的植被退化与气温和人类活动有关,人类活动主导了辽河平原东部、长白山南部以及三江平原部分区域的植被退化,耕地的扩张是造成植被退化最主要的人类活动形式,侵占了林地、草地以及沼泽地的面积;气候变化是东北地区1982-2015年间植被突变的主导因素,79.66%的植被突变受气候变化影响,其中大兴安岭南部、辽河平原西部以及长白山南部植被的负突变是降水减少导致的,大兴安岭北部植被的负突变是气温下降导致的,松嫩平原西部和北部植被的负突变由降水减少同时气温升高所引起;20.33%的植被突变受人类活动影响,分布在大兴安岭中部、松嫩平原中部、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以及长白山北部,以负突变为主。
其他文献
汽车尾气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导致我国汽车尾气污染愈加严重。汽车尾气颗粒物排放到大气中后可通过干沉降或者湿沉降进入到土壤和地表水中,给土壤和水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研究多关注汽车尾气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而对于汽车尾气对水生生物效应的研究较少。为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我国颁布了史上最为严格的国六标准并已经于2021年1月开始实施。国六标准颁布后未发现国五车辆
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和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对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采集了辽河保护区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地表水及沉积物样品,开展河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光谱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辽河保护区DOM结构组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
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不仅会引发鱼类死亡、生物多样性下降、湖泊生态结构和功能退化等相关生态灾变问题,还会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等环境安全问题,如何高效地控制蓝藻水华已成为全球性重要课题。低温等离子体集光、电、化学氧化等作用于一体,同时具有电场力作用、带电粒子作用、冲击波作用、紫外辐射、自由基和活性物质的强氧化等作用,具有高效的除藻效果,有望克服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除藻技术的局限,为低温等离子体除藻的推广和应用
我国北方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结构中,除了秸秆薪柴,民用散煤便是家庭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直接燃烧会产生很高浓度的SO2、CO、烟尘等空气污染物。因其排放高度较低,距离农村人群很近,对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构成了较大危害和影响。我国农村能源消耗存在着消费分散、利用方式落后、低能效等问题,为推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北方农村地区秋冬季取暖“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化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西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也在持续升级,土地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影响了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导致生态系统服务逐渐衰退并加剧了生态风险,严重威胁区域的绿色健康发展。因此,当前急需从生态安全建设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发展问题。本文以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为例,定量分析了
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一类周期性排列、孔径可调、结构可设计的新型多孔结晶有机聚合物,在环境、能源、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COFs材料的制备方法大多以条件苛刻的溶剂热法为主,如何绿色简便制备COFs材料仍是当今的挑战。球磨法是一种基于固固反应的绿色环保制备方法,具有可规模化生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以COFs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球磨法制备
有机气溶胶(OA)是大气PM2.5的重要组分,其组成复杂,不仅能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造成直接影响,更能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青岛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是我国沿海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但是由于城市建设活动强烈,工业企业规模快速发展,导致青岛市大气PM2.5污染加剧。目前,虽然青岛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对PM2.5的削减仍然有较为迫切的需求,且对于青岛地区的有机气溶胶污染研究相对缺
堆肥是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产物腐殖酸(Humic substances,HS)具有电子转移能力(Electron transfer capacity,ETC),能实现自然界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酚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产生醌基,能够明显促进腐殖酸的ETC,同时不同木质素酚类型和微生物可能会对HS的ETC产生不同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进行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是一类被广泛使用的塑料添加剂,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是一类被广泛使用的塑料添加剂和阻燃剂。目前已在大气、地下水、地表水、沉积物、灰尘和生物体各种介质中被检测到,二者均通过物理作用添加在室内外环境中使用的众多材料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释放到环境,且部分PAEs和OPEs对人体具有生物毒性。灰尘是
钒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元素,钒矿物(钒氧化物、钒钛磁铁矿)对过硫酸盐(PS)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本文以三氧化二钒(V2O3)、二氧化钒(VO2)、五氧化二钒(V2O5)以及钒钛磁铁矿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钒矿物/PS体系对2,4-二硝基甲苯(2,4-DNT)降解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考察了不同钒氧化物活化PS降解2,4-DNT的效果,探讨了其活化机制。不同PS/钒氧化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