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等,是临床中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传统脊柱融合术被认为是治疗该种疾病的金标准[1]。随着融合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融合率已达90%以上,但腰痛的症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病人整体满意率仅达30%[2]。在此背景下,更符合生理需要的非融合动态固定治疗理念和相关技术越来越收到骨科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动态稳定系统应用于临床,以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应用最广泛,并获得了与融合技术相似的稳定效果。但是目前仍存在争议,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如何正确评价和选择,如何进一步改进达最佳设计和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目的:复习各种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的设计原理,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等相关文献,分析比较各种动态稳定系统的特点,明确其适应症,了解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对得到的各种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比较全面的理论支持,着重探讨Wallis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复习近十年来中外有关文献,了解各种动态稳定系统的工作原理,治疗效果和发展方向,与传统的脊柱融合术相比较。2、对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8例应用Wallis系统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及疗效分析。所有病例术前术后7天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并在X线片中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前及术后7天进行ODI评分,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能达融合内固定相似的治疗效果,但比融合术保留更多的椎体活动度,更符合脊柱的生理需求。2、18例病例随访时间7-22月,平均17月,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的ODI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前与术后椎间高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能获得与融合技术相似的疗效,其能模拟正常的脊柱运动,应用后获得尽可能和正常脊柱相似的活动,尽管目前存在争议,其符合生理性稳定的优势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方法发展的方向,也是维持稳定治疗中一个重要环节。临床应用时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2、Wallis稳定系统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特点,其植入的操作简单,具有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失效时返修安全易行,即时和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也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阶梯治疗环节上一种有益的过渡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