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ickering乳液作为环境友好型乳液,具有稳定周期长且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在食品、化妆品、石油和药品制备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高岭石以其典型的层状结构特征,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受到广泛关注。高岭石颗粒的理化特征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高岭石进行沉降分级、煅烧和机械球磨改性获得特定的Pickering颗粒,并作为乳化剂稳定石蜡油/水乳液体系。采用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接触角测量仪、热分析(TG-DSC)、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改性高岭石进行了表征分析,采用乳液静置处理,黏度和显微结构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乳液稳定性及稳定机理。获得了以下结论:(1)高岭石颗粒与乳液液滴大小之间的匹配特征不仅影响乳化剂与乳液分散相表面之间的作用强度,而且影响其在连续相中形成网络结构的特征同时改变Pickering乳液的黏度,进而影响乳液稳定性。高岭石颗粒尺寸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乳液的稳定。高岭石粒度对乳液稳定的影响存在最佳值,当高岭石颗粒粒度D90值为1.42μm时,乳液黏度达到378 mPa·S,液滴粒径分布在59~210μm,乳化剂颗粒在油水界面有序紧密分布,颗粒在连续相所形成三维网络结构趋于牢固,25℃静置30天后残留乳液相体积分数为58.7%,乳液稳定性最好。(2)高岭石煅烧温度从350℃升高至950℃的过程中,晶形结构发生破坏,羟基逐渐脱除,表面粗糙度增大,疏水性增加。所获得的乳液液滴的形状由球型转变到非球型后又转变成球型液滴。在950℃煅烧的高岭石与分解出的尖晶石和无定型的二氧化硅形成协同乳化作用,乳液液滴粒径分布在40~204μm,乳液黏度为370 mPa·S,所形成的乳液25℃下静置30天后残留乳液相体积分数为58.8%,60天后破乳率仅为2.5%,乳液稳定性明显高于未煅烧高岭石所稳定的乳液。(3)机械球磨改性高岭石颗粒内部晶体结构的破坏引起高岭石颗粒形貌的改变,使表面粗糙度和润湿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形成乳液的界面膜的强度和乳液的稳定性。当对高岭石干法球磨24小时后,在球磨机械力作用破坏下,层状高岭石发生脱羟作用,晶体结构受到破坏,比表面积增大,高岭石由规则的六方或假六方板状片层颗粒结构转变为圆形片层或类球形颗粒结构,颗粒的疏水性提高使高岭石三相接触角增大为79.6°。所稳定的乳液液滴粒径分布在26~175μm,乳液液滴粒径在100μm以下比例高达90%,乳液黏度为452 mPa·S,所形成的乳液25℃下静置30天后残留乳液相体积分数为63.0%,60天后破乳率为0%,乳液稳定性明显高于未球磨处理高岭石所稳定的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