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邦铺Mo-Cu-Pb-Zn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北侧,是一个以富Mo(0.089 wt%)、贫Cu(0.32 wt%)、共生Pb-Zn为特征的大型矿床,由斑岩型Mo-Cu热液成矿作用和矽卡岩型Pb-Zn接触交代成矿作用组成。斑岩型Mo-Cu矿体产于二长花岗斑岩成矿岩体内,其成岩年龄为14.63±0.25 Ma。矽卡岩型Pb-Zn矿体产于二长花岗斑岩外围的中二叠统洛巴堆组灰岩中的矽卡岩带内,且远离斑岩体,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减少,阳起石、绿帘石增多,具有温度降低特征,矿体内共生的黄铁矿和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13.93?0.87 Ma。斑岩型Mo-Cu与矽卡岩型Pb-Zn矿化具有近于一致的成岩、成矿年龄,加之其空间配置关系的内在统一性,说明这两类矿化属于一个统一的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邦铺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内典型的斑岩Cu矿床(1218Ma)具有一致性,形成于印-亚大陆后碰撞伸展环境,但邦铺矿床的金属元素组合以Mo-Pb-Zn为主。邦铺矿区出露古新世和中新世的5类岩体,(1)黑云二长花岗岩为钙碱性系列过铝质酸性岩,锆石U-Pb年龄为62.24±0.32Ma,?Hf(t)=5.59.8,(87Sr/86Sr)i=0.7099660.710369,?Nd(t)=-4.79-3.11,由已俯冲的特提斯洋壳板片脱水导致地慢楔部分熔融并经较强的结晶分异和地壳物质混染形成。(2)辉绿玢岩为亚碱性系列基性岩,锆石U-Pb年龄为14.46±0.38Ma,?Hf(t)=3.17.0,(87Sr/86Sr)i=0.7057930.705887,?Nd(t)=-1.60-1.15,由上涌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3)二长花岗斑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弱准铝质酸性岩,具埃达克岩属性,锆石U-Pb年龄为14.63±0.25Ma,?Hf(t)=2.28.7,(87Sr/86Sr)i=0.7075040.710012,?Nd(t)=-3.96-3.56,由含古老地壳物质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4)闪长玢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中性岩,Sr/Y值和Y含量介于二长花岗斑岩和辉绿玢岩之间,锆石U-Pb年龄为14.84±0.35Ma,可能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幔源岩浆的混合。(5)细粒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3.24±0.036Ma。邦铺矿床斑岩型Mo-Cu矿体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环状蚀变分带特征,由内而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但钾长石化分布范围较小且较弥散。矽卡岩型Pb-Zn矿体以一系列矽卡岩化为特征,组成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等。矿床内A、B、D脉石英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流体具有从高温(320°C550°C)、高盐度(17%67.2%)向中温(213°C450°C)、中低盐度(7.3%11.6%)演化的特征。C-H-O同位素研究表明,整个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的流体主要经历了岩浆脱水去气过程和大气降水加入过程。邦铺矿床黄铁矿等的δ34S值介于-3.8‰+1.1‰之间,斑岩矿化区、近岩体矽卡岩矿化区和远岩体矽卡岩矿化区的δ34SΣS值分别为-0.22‰、-0.56‰和-1.22‰,具有幔源硫的特征。三个矿化区的黄铁矿和方铅矿Pb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06Pb/204Pb=18.7919.13、19.0819.28和18.7318.86,207Pb/204Pb=15.6415.93、15.8215.89和15.6915.76,208Pb/204Pb=39.1640.45、39.8740.34和39.2639.60,具有高放射性成因Pb的特征。因此,成矿物质中的S和Cu可能来源于幔源岩浆,这与矿区中侵入有源于软流圈地幔的辉绿玢岩及其中Cu含量较高的地质事实相一致;而Mo、Pb和Zn可能来源于古老的地壳物质,这与成矿的二长花岗斑岩源于含大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相一致。邦铺矿床的成因模型可总结为,印-亚大陆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俯冲于冈底斯之下的印度大陆岩石圈发生拆沉,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并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而上侵(以辉绿玢岩为代表);其带来的高热异常,引起含大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富含Mo、Pb、Zn的二长花岗斑岩成矿岩浆;而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以闪长玢岩为代表),表明幔源流体向成矿岩浆提供了S和Cu;成矿岩浆上侵至浅成部位,导致岩体内斑岩型Mo-Cu及围岩中矽卡岩型Pb-Zn矿化的发生,形成斑岩-矽卡岩型Mo-Cu-Pb-Zn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