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研究——以沈阳市TX区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u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业,是一个困扰世界的难题。对个体而言失业会对心理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地位等产生重要影响,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则会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定。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市场经济还是转型中的国家的都要面对失业的煎熬,而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更使这一问题倍加棘手。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在一些时期和地区更失业问题几乎达到了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临界状态。由于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的特殊原因,我国实际的失业状况更为严重。中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第二,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第三,由于高校扩招等因素引起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数量增加。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就业,从促进就业的视角去分析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通过改革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的理论意义。失业保险在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今天,应该成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的重要机制。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初步创立以来,在保障民生、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顺利进行等方面发挥了“减震器”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更多新情况的出现也使原有的失业保险制度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第一,法规体系有待完善。其主要表现一是立法层次低。二是立法的指导思想有偏差。第二,保障水平亟需提高。主要表现一是覆盖范围小。二是收入补偿效果差。三是忽视公平原则。第三,促进就业功能不强。其主要表现-是在补助项目中,缺乏具体操作性规定,失业者往往不知在何时、何种情况下、通过何种算什么可以享有这些补贴。二是失业保险制度缺乏与其他相关就业政策法规的连结。三是给付机制不利于促进就业,包括支付序列、支付期限、支付标准等都以保障生活为导向,不利于促进就业。   本文主要从促进就业的研究视角,对失业保险这一社会政策做一微观实证研究。通过对不同失业保险政策对象的调查研究,比较单、双收入家庭对失业保险政策的反应,即失业保险对于不同失业者是否起到促进就业的有效作用,这种作用对不同失业者效果的差别是什么,现有的政策在具体执行之中和政策目标有哪些背离,是否有效促进了就业的实现,失业群体,企业和社会三者在失业保险政策的框架下是如何博弈的,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看,劳动就业与社会职业市场密切相关。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不同等级的各种职业构成的,即可以分为好的职业和差的职业,好的职业即为优等职业市场,其特点是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好,技术水平要求高,发展机会多。坏的职业即为差等职业市场,起特点与优等市场的情况正好相反。这就使人们更加倾向于进入优等市场工作,而不是首先选择进入差等市场,从而造成失业等待时间过长,使社会总体失业水平上升,失业者的失业周期过长,从而加重失业保险的给付压力。但是差等的工作也是要有人做的,并且由于好工作对学历,技术等要求高,天然具有非开放性和排他性,因此,好工作的总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政府和失业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对职业培训的宣传,在制度上鼓励和支持职业培训,鼓励先从差等市场的工作做起,逐步积累工作技能,增加向好工作市场流动的个人资本。   本研究首先针对文献梳理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试图通过对在辽宁省沈阳市某区的单、双收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来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以期作为失业保险政策评估的部分依据。针对以上的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选择文献比较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限于研究者的水平以及抽样调查的实际难度,本研究主要采用选择主观选择访谈对象的研究方法,通过亲朋介绍,寻找访谈对象。不另行设计调查问卷,只设计访谈大纲,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访谈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阐明个案产生的原因过程与发展的趋势,进而说明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访谈具体方法上针对不同受访者的特点,尽量采用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在抽样上,本研究采取的是主观抽样。既主观选取不同的失业者类型,不同失业者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单收入家庭还是双收入家庭;也选取几名国企或者私营企业负责人,并且还访谈了一位在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的政府官员。同时,还尽量考虑样本的性别、年龄、以往家庭经济收入与现在的比较等方面。通过对研究者的访谈资料分析,发现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针对失业者方面,有以下一些问题:一、曾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失业者,主要的失业原因是因为企业倒闭破产。这其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主要在国有企业中发生的失业问题。较早失业的人员(通常失业5年以上),一般没有领取过失业保险金,这部分失业者主要通过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进行救济。二、失业者法律法规,以及维权意识淡薄。失业者者不清楚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各项待遇是自己的应尽义务和法定权利。三、部分失业者因为面子问题,或者有向优等职业流动的倾向,并且没有更多的生活压力,倾向于不领取失业保险金。四、失业保险制度申请手续复杂繁琐、领取的补助少,不能解决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问题,更不用说促进就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五、政府的再就业培训跟实际脱节。很多政府培训支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流于形式,无法有效为失业者提供再就业必要的服务。这使得失业者对政府再就业培训的参与热情很低。六、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方式主要是委托亲友介绍,在本研究的受访者中,只有两例通过职业中介机构找到工作的案例。这说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失业者在寻找工作时缺乏主动性,二是政府主导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没有更好地为失业者提供服务。七、通过对单双收入家庭的失业者比较发现,大多数失业者都倾向于再就业的愿望,但两者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单收入家庭的失业者由于家庭生活压力大,更倾向于领取失业保险,但是这部分失业保险金额度太小,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所以其再就业的愿望更加强烈。而对于部分双收入家庭的失业者,由于其家庭收入相对宽裕,生活压力不是太大,领取保险金的愿望也不强,所以再就业的愿望不是太强烈,并且,其再就业更加倾向于向优等职业市场流动。   第二,针对企事业单位,有以下一些问题:一、、基本都是足额按时缴纳失业保险统筹,但是对失业保险的态度却有不同。私营企业老板甚至把政府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同自愿性的商业保险相混淆,认为参加或者不参加社会保险是本单位的权利。二、从是否协助失业者领取社会保险金看,国有企业更加积极主动一些,而私营企业则相对很少主动告知失业者并协助其领取失业保险金,对私营企业的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私营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有些员工工作不满一年,不符合申领条件;另-方面的原因是离职员工不愿意领。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三、从是否参与到政府的再就业工程上看,国有企业受政策的影响更大一些,往往把吸收失业群众再就业当做一项政治任务,而较少经济和市场方面的考量。而私营企业则更多倾向于考虑经济因素,看是不是有利可图。   第三,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骗保行为比较突出,隐性失业难以监测等制度性漏洞无法避免。二是保障形式单一,保险给付水平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无法有效起到抑制摩擦性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三是再就业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失业者,再就业培训部门,以及失业保险管理部门的协同与制约。使失业者对这类培训没有兴趣,使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无法有效实现。四是覆盖面窄,未能有效覆盖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五是处罚力度不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使失业保险的强制力大打折扣。   由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失业救济体系,并使其与失业保险制度实现良好的衔接。   第二,失业保险与就业服务联动。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失业与就业服务一体化,把失业服务和就业服务进行系统性地整合,共同帮助失业者尽快实现再就业。   第三,提升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提高法制化管理的水平;二是提高社会化管理的水平;三是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产生大量城市贫困群体。面对单位制的解体,政府开始构建独立的反贫困政
20世纪80年代初,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的乡村城市化建设全面展开,第二、三产业的迅速膨胀压缩了农村的土地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上海作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共征用、租借郊区
学位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体制的改革、文化形态多元化发展和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媒体)的普及,直接以大众作为消费群体的大众文化相应地突现出来,并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左右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受到普遍的关注,各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也呈现了井喷式发展。然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将金纳米颗粒掺到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层,制备基于聚(3-己基噻吩):苯基-C61-丁酸甲酯(P3HT:PC61BM)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PCE)从
长期以来,理想类型都被看作是韦伯方法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涉及到韦伯的方法论,理想类型就是必然被提及的内容。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理想类型方法的重视远远不够——理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