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持续增长,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生产大国,尤其是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论文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自身的优势条件和世界范围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改善我国制造业不尽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一个必要条件,它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选择性的特点。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垄断现象,我国制造业主要体现为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这为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切入点。产业组织研究的主题是竞争,从产业组织出发研究竞争力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并有助于我们建立关于制造业竞争力的分析范式。 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行为,而市场结构则决定于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退壁垒等企业行为的外生变量,其特点是可以将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容在一个简洁的框架内。重视均衡的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于技术和需求的特性及其变化,将其作为外生变量,并以博弈论为基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的战略行为上,其特点是“理论化”倾向增强。论文以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框架为基础,吸收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市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然会产生新的产业组织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为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组织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新贸易理论秉承产业组织理论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为基础,成功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为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组织问题打开了思路:一是从研究范围来看,产业组织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以生产同一产品或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市场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二是从理论框架上,两者都主要涉及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问题,同时,新贸易理论的一个主要推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我们研究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壁垒提供了思路。论文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进退壁垒等方面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分析。 在规模经济方面,产业组织理论讨论了“马歇尔冲突”,即规模经济和垄断是一对矛盾,经济全球化背景条件下,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关系更加微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形成一个接近一体化的市场,市场规模的变化对市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虽然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仍然推崇竞争在提高效率中的作用,但是,工业发达国家市场集中度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并且在许多制造业中,寡头垄断向世界市场扩展,多个行业世界范围内的寡头垄断格局开始形成,规模经济和垄断的矛盾发生了转化——大企业能够把由垄断造成的损失转嫁到世界市场,而把垄断利润留在跨国公司的母国,垄断优势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我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规模报酬递增是一个客观规律,大企业经营效率普遍优于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外产业组织实证研究的结论是相同的。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垄断的威胁,而更多地代表我国制造业规模经济发展的相对不足,“竞争有余、垄断不足”的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使我国制造业缺乏有力的行业领先者,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制造业集中度过低,不利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不合理,不利于建立有效率的生产体系,不利于建立有效的竞争秩序。 在产品差异化方面,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品的垂直差异化和水平差异化提供了另外一种竞争空间,成为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产品差异化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提要重要,决定了各国在产业内水平分工的战略位置,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利用产品差异化缓和竞争的同时,建立了各自在细分市场上的垄断优势。由于制度、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的限制,我国制造业产品差异化起步晚、起点低、发展动力不足,在产品差异化和价格竞争的竞争方式替代关系中,更多地偏向了价格竞争,使许多制造业呈现恶性竞争的态势,影响了产业效率的提高。由于产品差异化发展的不足,在产业国际竞争中,我国工业制成品主要体现为价格竟争力,在发达国家需求不会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牟口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件的增加,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培养可持续的竞争力。 市场上卖者的数量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退壁垒的概念需要拓展,国外同类企业的贸易和投资行为也应该视为产业进入,不同国家进入壁垒的差别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不论是从源于企业自身实力而形成的壁垒,还是从非关税壁垒来看,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进入都是比较困难的。从我国制造业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制造业作为竞争性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