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癌发生与各种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在所有的乳腺癌中大约5~10%为遗传性乳腺癌,而90~95%为散发性乳腺癌。在乳腺癌的多级演进过程中每一步都涉及到一种或更多调节基因的突变。DBC2(deleted in breast cancer)属于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8p21,全长20.5Kbp,又名Rhobtb2。DBC2是一种非典型的Rho GTP酶,其正常功能是预防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异常细胞增殖。在乳癌细胞株中导入DBC2后可使其生长受抑,然而其在乳腺癌中发生自然突变者未能使肿瘤细胞生长受限。这些发现均表明DBC2在乳腺癌中起了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DBC2调节很多重要的过程,包括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形成,基因的转录,细胞周期进展以及跨膜运输等,并作为转录因子E2F1的新型结合靶点,在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对DBC2活性的生物学研究证明过表达DBC2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系的生长,然而其在原发性肿瘤中的点突变使得这种功能丧失。而60%的乳腺癌患者体内缺少DBC2基因,是非遗传性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由于90%以上的乳腺癌病例属于非遗传疾病,所以DBC2乳腺癌抑制基因的发现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EK2,Chk2)最初是作为一种在DNA受损时做出反应的重要的信号转导物,以及一种候选的肿瘤抑制基因。DNA损伤后,CHEK2激酶磷酸化激活其下游的多种DNA修复基因,它的缺陷导致不同类型的散发或遗传性人类恶性肿瘤。2002年在大型乳腺癌家系中科学家鉴别出CHEK2 1100delC变异体,并进一步发现在来自718个无BRCA1与BRCA2突变的西欧和北美家族的乳腺癌个体有5.1%的突变,而在健康人中有1.1%发现突变。经评估,1100delC突变使得妇女乳腺癌风险增加将近两倍。2004年CHEK2乳腺癌病例对照协会研究了10860名乳腺癌病例和9065例对照组,这些人来自五个国家的10个病例对照研究。1.9%的病例和0.7%的对照组(OR 2.34:95%CI 1.72-3.20)发现有突变。这项大的研究证明1100delC等位基因使得乳腺癌风险提高了两倍,对无家族史的妇女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果。在早发患者中1100delC也可得到较高的乳腺癌优势比趋势,并且乳腺癌家族中携带者要比未携带者发病年龄早。目前,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低于40岁)越来越多见,特别是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要比西方人群早10~15岁,因此探寻其中原因以及鉴定高危人群成为迫切问题。而我国相关研究还尚未展开。本试验旨在研究中国上海地区无BRCA1/2突变的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DBC2和CHEK2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疾病与突变相关性。【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无BRCA1/2突变的上海市早发性家族史阴性的乳腺癌患者DBC2及CHEK2基因的突变检测,进一步分析两种基因突变与中国乳腺癌易感性的可能关系。【方法】对45例无BRCA1/2突变的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与30例正常人进行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对DBC2基因的第5及第9外显子和CHEK2基因第10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上述基因突变情况与乳腺癌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45例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8例DBC2基因第5外显子第7776位碱基上发现了一个新的错义突变+7776C>T(P.Leu288Phe),突变率为17.78%,对照组中无此突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第5外显子7776位碱基突变率在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高于正常对照组(双侧检验P=0.0371)。(2)DBC2第5外显子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发病年龄(t>0.05),ER(双侧P=0.2693)、Her-2(双侧P=1.0888)无差异性.(3)在所有病例及对照组中DBC2基因第9外显子未发现SNP位点,二组突变率无差异性。(4)在所有病例及对照组中未发现CHEK2第10外显子CHEK2c.1100delC突变,但在所有的病例组与对照组CHEK2第10外显子中均发现4处SNP位点,其突变类型,碱基改变,突变位点均相同,二组突变率无差异性。【结论】(1)乳腺癌患者DBC2基因第5外显子+7776C>T突变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可能是中国单纯早发性乳腺癌特有的突变位点,在中国人早发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有很大意义;有可能作为中国早发性乳腺癌高危基因突变位点,从而建立一个乳腺癌易感人群筛选的平台,这将对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受益,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确认。对其功能学研究以及一级亲属该基因的筛查工作将进一步展开。(2)我们比较了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发病年龄,ER、PR、Her-2的携带情况,并未发现差异,可能由于样本量偏小造成,大样本资料的收集有助于突变患者相关疾病信息分布趋势的获得。(3)DBC2第9外显子突变在上海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较少见,可能由于样本数量偏小及选择偏差,未来大样本研究有待进行以阐明该基因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与作用。(4) CHEK2 1100delC基因突变在中国上海地区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病人中较罕见,可能在散发性乳腺癌发病作用中十分有限。新发现的第10外显子中3个SNP位点为中国种群的基因多态现象,无病理学意义。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有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