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轨和社会结构工业化转型的加剧,我国城市居民贫富分化的态势也逐渐加深,陷入贫困状况的居民数量不断增加。依此背景,本文选定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地理学为学科基础,综合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在ArcGIS软件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民政统计数据、图像以及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从宏观上对武汉市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空间分布与演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结合典型区域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城市贫困空间的微观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转型时期武汉市城市贫困空间的形成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武汉市城市贫困问题现状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在扩大,城市贫困人口构成更加复杂多样,除传统的“三无人员”以外还产生了以部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构成主体的新城市贫困阶层。这一阶层具有年轻化、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家庭整体贫困、涉及职业类型广泛、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以及生活质量低下等基本结构特征。(2)武汉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及演变a)武汉市城市贫困空间在总体上表现为散点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区际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江岸区、江汉区等内城核心区和汉阳区、青山区等外围区。而在街道的空间尺度上,有少数的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街道,但其集聚程度也并不高。b)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武汉市贫困人口区际空间分布的相对差异不断减小,贫困空间集聚状况得到一定改善。总的来说,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内城核心区,但具有向内城外围区和远郊区扩散的演变态势。(3)城市贫困阶层空间分布的微观特征结合武汉市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地区的实地走访调查,从微观层面上具体分析了这一阶层聚落形态和布局模式,并依此归纳出三种类型的贫困阶层聚落形态,即衰退的老城区、城中村和城市边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