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人们对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关注程度与行为意识水平,而对于远离日常生活的资源环境则呈现出明显的关注度不足。处于多情境之下的城市居民在资源节约和环保行为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二元结构。因而,在不同情境下,城市居民的资源节约与环保行为始终无法保持一致。在此背景下,研究城市居民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所表现出的资源节约和环保行为差异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具有家庭消费者以及单位工作员工双重身份属性的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概念。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是指城市居民在工作和家庭双重情境之下,作为消费者和员工双重角色时所执行的那些有利于资源与环境污染减量目标的绿色行为。进一步剖析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概念内涵及发生过程,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四维结构,主要包括:消费购买行为,使用管理行为,处理废弃行为,循环回收行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统一整合了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包括价值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人格因素),外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层面因素、组织层面因素和个人体层面因素),构建了城市居民“家庭-工作”双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整体理论模型。 基于我国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部地区,东南沿海的大型城市的905份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量表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其次,基于所获量表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判断各内外在因素对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的显著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行为呈现的差异性。本研究以居民个人的角度,考察分析他们执行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所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不仅分析了内在因素对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直接影响,还分析了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人内在因素而对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产生的间接作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总体来看,城市居民在家庭情境中采取减量化行为的均值要大于在工作情境中所采取的减量化行为均值。不同情境下的城市居民减量化行为存在差异,在人口统计变量、家庭特征变量以及组织工作特征变量上,其减量化行为所呈现状况也有所不同。 (2)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内在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价值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人格因素,而外在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因素。 (3)家庭情境中,各项内在影响因素对于消费购买行为的预测能力最低(四项指标均处于最低),对于预测循环回收行为的预测力最高(除了情感因素),预测能力从家庭消费行为→家庭使用管理行为→家庭处理废弃行为→家庭循环回收行为依次递增。 (4)工作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预测力从价值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呈现出一个U型(碗状)规律(除了工作循环回收行为出现异常),工作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价值因素和人格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5)在家庭情境中,城市居民在实施减量化行为时,外在组织层面的调节作用影响最大,主要包含周围人际关系,环保氛围,群体压力以及所在地区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6)在工作情境中,城市居民在实施减量化行为的过程中,外在个人层面的因素在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调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包括行为是否便捷,是否有经济收益以及减量型产品是否易得)。外在组织层面因素在价值因素和人格因素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外在社会层面因素的调节作用始终处于中间水平,相较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较为平缓。 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管理者更好地开展资源环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