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和山东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JM20)和藁城8901(GC01)。全生育期设置灌水3次(冬前水、拔节水和灌浆水)、2次(冬前水与拔节水)、1次(拔节水)和不灌水(W0);灌水方式分别采取传统灌溉和交替隔畦灌溉,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条件下,交替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交替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两地两品种交替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则表现为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T2产量最高。在全生育期分别灌1、2、3次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处理比传统灌溉籽粒产量降低-1.92%~9.65%;交替灌溉最大籽粒产量比传统灌溉最大籽粒产量减少-0.33%~1.44%。2交替灌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呈“V”字形的变化趋势。不灌水处理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处理粗蛋白质含量A1<A2,而处理A2与A3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各处理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而交替灌溉各处理清球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交替灌溉各处理可溶性谷蛋白、不可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和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互有增减。不灌水处理(W0)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水处理;各灌水处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减少趋势;交替灌溉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处理,而交替灌溉处理的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与传统灌溉无显著差异。3交替灌溉对水分利用的影响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55.2%-73.0%,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39.2%-65.0%,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降水。降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各处理。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为2.6%-28.4%,而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比率为1.0%-18.9%,交替灌溉更多的利用了土壤供水。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处理W0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各灌水处理。4交替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在0-40 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在60-200 cm土层各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深度的增加灌水处理与W0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值逐渐减小。在0-20 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在60-120 cm土层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140 cm以下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在0-6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大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60-2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交替灌溉各灌水处理的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小于传统灌溉相同灌水次数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