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主教在英国历史研究中长期作为清教的对立面出现,因此宗教改革时期的天主教问题常被历史学家所忽视,当时的英格兰天主教的教育状况更是如此。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确立了新教的宗教基调,并且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及宗教统一,禁止天主教教育,使得天主教教育只能转向地下和海外。因此当时英格兰国内的秘密学校与家庭天主教教师、欧洲大陆的英格兰神学院应运而生,为英格兰天主教徒提供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培养新的天主教徒及天主教教士,起到了保存和延续天主教信仰的重要作用。而当时的天主教教育相比新教教育又是弱小的,并因与西班牙、耶稣会、罗马关系密切而具有威胁统治的一面,因此受到严厉的追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带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本文通过对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天主教教育的研究,试图从教育层面出发,考察教育与宗教、政治的相互作用,解读这一时期天主教的命运,以及它是如何逐渐从主流走向边缘的。伊丽莎白在其统治初期采取较温和的宗教政策,在教育上规定教师要宣誓承认国王的至尊地位才能取得执照,在大学里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位,导致原来的天主教教育系统至少在表面上崩溃了。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对天主教教育的限制政策实施的并不严格,对天主教师生的处罚很少真正实践,所以天主教教育很大程度上得以维持。同时,以部分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较为激进的天主教徒无法接受女王的宗教政策,选择流亡到欧洲大陆,建立海外英格兰神学院,为英国的不顺从国教的天主教徒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568年威廉姆·艾伦创立多埃学院,成为海外英格兰神学院发展扩大的起点。海外的英格兰神学院除了基础的教育目标,还旨在培养天主教新的神职人员,作为传教士回国传教,以恢复英国的天主教。在随后的十年间,海外多埃神学院吸引了众多英格兰学生,发展较为顺利;艾伦还协助教皇在罗马成立了英国神学院,成立后也得到英格兰天主教徒的拥簇;两所神学院所训练的天主教教士从1574年开始到英国传教,1580年耶稣会也加入传教行列,构成这一时期天主教教育的转机。英国天主教徒与海外势力的联系让伊丽莎白深感不安,因此将出现在英格兰本土的神学院传教士和耶稣会士处以叛国罪,并对收容传教士及天主教教师的臣民实行罚款等处罚。同时,这一时期政府对国内的天主教徒也更加警惕,加大了对天主教教师的抓捕力度,使得很多天主教的学生和教师被控制。1588年英格兰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国外的天主教威胁有所消减,但女王对天主教学校的追查因此也没有放松,而是继续采取手段压制国内外的天主教学校,并陆续出台声明禁止天主教教育,使其逐渐趋于边缘。而战争之后,罗伯特·帕森斯和菲利普二世的交往仍密,并在后者的帮助下,在西班牙建立了巴利亚多利德、塞维利亚、圣奥默等新的海外英格兰神学院,扩大了海外天主教教育的规模。但是天主教精神领袖艾伦去世后,神学院内部英国天主教学生和耶稣会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不断迸发,导致了首席司祭之争(Controversy of Archpriest)等冲突,使得神学院内部分裂加深。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天主教教育与宗教、政治问题相互交织,且互相影响。从宗教与教育角度出发,教育是宗教的手段,宗教是教育的目的,尤其对传统的天主教来说,天主教从伊丽莎白统治初期占人口绝大多数,到其统治后期,已经边缘化,这和伊丽莎白对教育的控制是分不开的。而这一时期天主教教育在伊丽莎白的压制下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在国内外都有所保留,并能够继续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使得天主教得以延续。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出发,天主教教育的存在、天主教徒的反抗并没有推翻伊丽莎白的宗教政策和国教的地位,这在根本上是和英国当时正处于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分不开的,宗教上的分裂并不能改变民族认同加深的趋势。而且这在天主教身上也有所反映,英国的天主教徒虽然坚持信仰,但是多数都是在精神上反对伊丽莎白的宗教政策,而在政治上效忠女王,这在面对西班牙的侵略时天主教徒的奋勇抵抗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