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典籍《道德经》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哲理深刻。全篇仅仅五千余字,却用诗化的语言阐述出丰富的哲学与辩证思想,因而倍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就其译本而言,数量之众,仅次于西方基督教的《圣经》译本。为此,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也一直经久不衰。本文则试图从阐释学视角出发,分别从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个角度选取三个典型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阐释学是研究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与翻译学在本质上有互通之处。从传统阐释学到现代阐释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阐释学经历了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继而到“读者中心”的三大重心转移过程;而作者、文本、读者同样是翻译过程中的三大要素,因此,阐释学能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取向不同会直接导致不同译本的产生。本文将选取辜正坤、许渊冲和R.B.Blakney三位翻译家的《道德经》英译本,试图从阐释学视角对其进行比较和剖析,详细阐释作者、文本、读者三大要素对《道德经》文本英译的影响。籍此探讨中华典籍英译的翻译原则、技巧、以及规范化问题。通过对《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与读者的审美观、价值观甚至语言表述方式等均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原文文本也只有在参与作为读者的译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另一方面,译者再根据特定时期的翻译任务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进行翻译,以期读者的接受。因此,典籍翻译需全面考虑作者、文本以及读者的影响,而译者的任务便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定要求以及自身翻译取向来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译本能满足不同读者的诉求,藉此产生更多让读者更接近原作或原作更接近读者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