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语言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门新兴学科,众多国内外学者对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相关分支学科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自从“模糊集”这一理论由 L.A. Zadeh提出之后,模糊这一源自数学领域的概念就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中。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内在性质,也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它不可避免的且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如果语言缺乏模糊,其交际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模糊语言具有模糊美的特征,体现出朦胧的美学意境,值得人们玩味和鉴赏。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会给翻译带来困难。识解是一种属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指的是对同一场景人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的能力,涉及语言发出者(或接收者)及其场景的概念化的关系。本质上说来,翻译的过程正是一个识解的过程,即译者会对同一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同时也会得到不同的翻译结果。换言之,对同一文本译文的多样性以及意义的多重性正是由对视角、突显及辖域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鉴于识解理论可以解释语言模糊美的本质,本研究以识解理论为框架,欲从心理层面和认知层面对语言的模糊语言进行研究,对语言模糊美进行探索。 近代白话散文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由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创作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此文情融意境、神形毕现,引发了无数国内外读者及翻译家的关注。本研究以《荷塘月色》为例,对其原文及由几位学者王椒升、朱纯深、杨宪益夫妇以及李明翻译的四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挖掘、体会和鉴赏其中模糊语言所体现的美感和美学特征。具体来讲,本研究以识解理论为基础,首先从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修辞美、措辞美、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等多重美感进行分析与探索,同时旨在说明和论证识解理论对于《荷塘月色》中语言模糊美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