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Ggt)侵染引起的小麦全蚀病(take-all)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土壤传播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目前,由于缺乏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生产上对于该病害的控制主要采用施用化学药剂和轮作等措施。化学农药使用易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轮作措施受耕作制度限制,防治效果不理想,迫切寻求新的病害防治替代措施。植物内生真菌是定殖于植物内部并与植物建立和谐关系的一类微生物,利用内生真菌生物防治植物土传病害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离、筛选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有效生防作用的植物内生真菌,研究其生防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出有效的生防制剂奠定基础。利用查氏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马铃薯胡萝卜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沙堡氏培养基、黄豆芽汁培养基、豌豆培养基及其相应添加小麦苗提取物的培养基,测定不同培养基对于小麦内生真菌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黄豆芽汁培养基分离效果最好,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分离效果最差。通过对麦苗表面消毒后涂布黄豆芽汁培养基平板的方法,从来在大田健康小麦内部分离出内生真菌191株。分别对分离出的191株小麦内生真菌进行防治小麦全蚀病活体筛选,发现其中10株有明显生防效果,编号分别为46、48、49、59、60、64、70、140、147和163。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10株生防菌株在LB、KBM和查氏3种培养基上对于小麦全蚀病菌的拮抗性,结果发现48号菌具有拮抗能力。同时发现,生防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拮抗物质的能力不同。分别以胶体几丁质、葡聚糖和壳聚糖作为唯一碳源,测定上述10株生防菌在平板上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发现140号菌能够在离体条件下产生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测定了菌株140在小麦根部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该菌是小麦根中能够长期定殖,证明了该菌株为内生真菌。分别于室内和室外测定了140号菌株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发现该菌株在不同测定条件下均表现出稳定的生防效果,表明利用该菌株防治小麦全蚀病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分别测定了生防菌140号菌株处理后对于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小麦经过140号菌处理30d后,小麦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要高,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但是对于小麦叶片的电导率也有显著的影响(P<0.05)。表明该生防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小麦的生长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