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握玛沟铜多金属矿床东昆仑造山带与西秦岭造山带两大造山带交汇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西域板块,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陷槽,宗务隆山-兴海拗拉槽内。区内地层主要出露元古代金水口群、石炭-中二叠统土尔根大板组、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组及第四系地层。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从侵入岩到喷出岩均有出露,侵入岩从元古代至印支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特别是印支期侵入岩更为强烈,以中酸性岩为主。同时,区内经受了吕梁期、华力西期、印支等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褶皱变形强烈,其中印支期构造运动造成印支构造层的褶皱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褶皱、断裂对区内矿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根据前人对握玛沟地区进行1∶20万化探扫面工作成果及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对异常进行分离解析,优选出AS-2号异常作为主要工作区。在1∶5万水系异常AS-2号异常内进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共圈出土壤异常5处。通过对原始数据和背景数据的研究,认为Au、Sb、As、Cu元素为勘查区主要成矿元素。结合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组地层是勘查区主要赋矿地层。根据1∶1万土壤异常、1∶1万高精度磁测、激电异常特征及构造特征,在研究区内共圈出6条矿化蚀变带,其中铜矿化带3条,铜金矿化带3条,矿体多呈透镜状、层状。利用野外及镜下分析岩(矿)石特征分析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矿石类型多为浸染状、碎裂状及星散状。经研究分析,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探讨矿床成因。成矿过程分为3个阶段。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成矿压力范围13.54-32.03MPa,成矿深度(主成矿阶段)2.1-2.4km,主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区内成矿类型主要为热液充填型及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时期为晚印支期。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包括碳酸盐化、硅化、泥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成矿类型为热液充填型及构造蚀变岩型。论文中总结了矿区地层条件、构造条件及岩浆岩条件,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提取了矿区内的找矿标志:(1)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中Cu、Au、As元素异常面积大、含量高的异常浓集中心是重要的找矿地段,Pb-Zn-Cu异常组合可作为找矿直接标志,Au、As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2)激电中梯剖面中低阻高极化、1∶1万高精磁测中负磁异常背景上的局部正弱磁异常部位与矿化蚀变破碎带吻合,均是重要的地球物理标志;(3)近东西向断裂,往往存在有规模较大的蚀变破碎带,所引起的破碎蚀变带是铜多金属矿的重要找矿标志;(4),在地表形成氧化色条带,氧化矿物是本区多金属矿存在的重要露头标志。根据区内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认为该区内由较好的成矿条件,综合各类找矿标志优选出了3处找矿靶区,为后续工作安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