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近代启蒙的“个体主义”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两种价值观同样产生于西方,但在中国和西方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尤其是在当代中国不断发生着碰撞和冲击。个体主义的内在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精神,“史蒂文·卢克斯把它总结为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自我发展、抽象的个人”。作为西方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其思想渊源可溯至古希腊时期,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专制统治酝酿着个体主义价值目标的产生,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个体主义兴起的契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个体主义不断得到修正,发生了不少变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个体主义,但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个体主义自产生以来,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之中,人们对它褒贬不一,各国政策各不相同,为什么今天集体主义被西方用来“敲响个体主义价值目标的丧钟”,“而在我国有人为个人主义正名呢?”而“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作为新兴无产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演进逻辑,马克思考察了劳动创造的个人与资本化的现代社会之间的紧张冲突及其解决方案,构想了人类解放的理想社会模型。他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和个人出发论证了“以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类解放”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超越的历史必然性。一方面,“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关怀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为人类组成社会的目的,就在于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发展自身,因此,“人类解放”(包括社会等集体的解放)如不落实到个人这一终极实体,就等于背离了“解放”的宗旨。但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个人的发展”应该与他人及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将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进步对等互补,才是从价值创造的根源与价值发展的理想得出的正确思路。无论如何,马克思所重视的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统一,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相协调的思想在当下不能说是过时了。当前,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两大价值目标共处与碰撞的情境中,将二者置于同一历史与现实纬度中进行比较,特别是探索人类解放价值目标相对于个体主义价值目标的优越性,无疑对我国的现代化实践和当前的社会主题“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有其现实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个体主义”价值目标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价值关怀进行的比较研究,在梳理二者的发展脉络过程中,找寻后者对前者超越的具体内容,系统论证后者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现实的优越性,以期重新唤起人们对马克思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的热情,从而寻求其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坚定前行的现实路径。全文共包括四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从西方文化精神的源头出发,考察了西方近代启蒙思潮如何确立个体主义价值目标的演进历程。西方在它的特定的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建构了今天的文明与局限,为了说明“个体主义”的本真内涵,本章着力梳理其演进历程并分析其如何在新的价值意识觉醒中碰壁,逐渐显露自身的局限性。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克思奠基于其唯物史观之上的价值系统是如何生成的,具体来说,从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批判的逻辑发展过程来考察“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论文的第三部分将西方“个体主义”的价值目标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价值目标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剖析前者对后者的启迪意义,从中抽离出后者对前者的超越之处,具体再现后者对前者的扬弃。论文的第四部分将两大价值目标与中国当下的现代化实践联系起来,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具体分析马克思人类解放价值目标的当代现实意义和其在人类文化演序意义上的优越性。